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关于“歌德”与“缺德”的论争
释义
关于“歌德”与“缺德”的论争

当代文艺论争。1979年《河北文艺》第6期发表李剑的文章《“歌德”与“缺德”》、认为“歌颂人民、暴露敌人,这是无产阶级文艺的根本任务。”而“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衣无食之虑,日不怕盗贼执仗行凶,夜不怕黑布蒙面的大汉轻轻叩门。河水涣涣,莲荷盈盈,绿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世界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为何不可‘歌’其德”?“那种不‘歌德的’,倒是有点‘缺德’。”文章把写“伤痕”、写社会主义时期生活中的阴暗面的作品统称为“缺德”而加以否定,认为社会主义文学只能“歌德”,否则就是“怀着阶级的偏见对社会主义制度恶毒攻击”。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争论。《河北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与之争鸣的文章。论争首先集中在如何估计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文艺形势上。一些文章认为《“歌德”与“缺德”》的作者“否定粉碎“四人帮’以来文艺战线出现的大好形势,一笔抹杀三年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在文艺创作和评论中取得的巨大成绩”(崔承运:“要鼓励作者大胆创作——驳“歌德”与“缺德”》),其实质是“打着‘歌颂社会主义’、‘为四化服务’的旗号,散布极左思潮,反对解放思想,反对‘双百’方针,抵制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执行”(周岳:《阻挡不住春天的脚步》)。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的关系问题,是论争的核心问题。一些文章指出,歌颂与暴露,如同肯定与否定,是相反相成、辩证统一的。在今天,只许歌颂、不许暴露的结果,“只有使‘四人帮’之流的危害社会主义的恶势力,封建阶级、资产阶级思想以及官僚主义之类的旧事物,得到庇护”,而对光明的真正歌颂,也“决不等于应当在生活的矛盾斗争面前背过脸去,用空话和假话来粉饰生活”(于晴:《如此“歌德”》)。

冉隆中,益明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33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20:3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