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共和镜 |
释义 | 共和镜 近代白话章回小说。4卷32回。镜时子著。1912年初版石印本,线装4册。卷首有1912年夏作者自《序》、插图4幅。又有翻印本,改题《新汉演义》。 作品的第1回相当于“楔子”,旨在对清朝政治腐败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而欢呼,并说明本书的宗旨。第2回开始为故事正文,大致可以分为3个段落:第2回至第7回,叙述孙中山出生于贫苦农家,因常听太平天国的起义故事,自幼便有革命思想,被人称为“洪秀全阿弟”。13岁到南洋投奔长兄,在教会学校学习3年,更受到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影响,从而更坚定了革命的志向,但遭到长兄的反对,不得已回国,先后在广州和香港学医5年。之后到澳门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并免费为穷人治病,遂声誉日高,门庭若市。但他以为医术再好,至多也只能“救一方人之生命”,对于整个中国无补于事。于是又回到广州,以行医为掩护,联络同志,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不久北上游说李鸿章,希望他支持革命,而遭谢绝。于是重返广州,策划武装暴动,不幸机密泄漏,只身逃往英国伦敦。在那里又被清朝驻英大使诱捕,幸有英国友人救助才得脱险。回国后曾先后赞助唐才常起义,亲自发动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广州起义,均遭失败。第8回至30回,作品转叙四川铁路风潮、武昌起义及各省响应情形。最后两回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为结束。作者在书末说,还有“续集”补叙。但并未见“续集”问世。 本书的文学性甚差,仅停留在简单叙述辛亥革命过程的水平上。在史料方面,也远远不及同类小说《神州光复志演义》丰富。其最大的可取之处,在于作者的思想相当开通。他不仅一般地谴责清朝皇帝的昏庸和官吏的腐败,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既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共和国的建立表示由衷的高兴,又对新贵们的争权夺利和国民的愚昧忧心忡忡;同时反对排满,主张“满汉蒙回藏合做一家”。这些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86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