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士望 |
释义 | 彭士望1610—1683 明末清初诗人。字达生,号躬庵,又号晦农。南昌(今属江西)人。明诸生。弘光元年(1645)入史可法幕,因自己的谋策未被采用而辞归。与同郡林时益依魏禧兄弟等隐于翠微峰,以佃田躬耕自给。不久赴杨廷麟招,为监纪,事败则回易堂讲学,与李腾蛟、丘维屏、魏际端、魏禧等9人,号称“易堂九子”。曾多次出游各地,广泛结交豪杰志士,观察山川地形,以图恢复。他的诗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气节,充满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真实、形象的历史画卷。如《感旧诗》1700余言,记师友知交百余人惨死的民族悲剧,写得悲壮惨烈,惊心动魄。梁以樟称为甲申以后第一篇诗史。(转引自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2)《冬心诗》30首力图揭示丧乱之由,都能切中时弊,情感极为沉痛,从中亦可见彭士望的政治才能。又如《己亥秋仲送魏和公》极力称赞“急病让夷”的仁人志士,也都表现了大致相同的主题。他的诗在艺术上不拘一格,“兀傲有似山谷者,激烈之气则近放翁”(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12),显示出瘦硬激切的特点。他的文风则磅礴奇肆。著有《耻躬堂文集》10卷,诗钞16卷。 徐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63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