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作人的附逆和进步文化界的声讨 |
释义 | 周作人的附逆和进步文化界的声讨 现代文学活动。1938年2月9日,周作人在沦陷后的北平,应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邀请,出席“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与会者还有汤尔和、张燕卿、何克之、钱稻荪等人。从此,周作人走上了附逆之路。会议消息发表后,上海《文摘·战时旬刊》于同年4月首先刊文,谴责周作人等“甘为倭寇奴狗,认贼作父,大演傀儡戏”。5月5日,武汉文化界抗敌协会通电全国,宣布应将“汉奸”周作人等立即“驱逐出我文化界之外,藉示精神制裁”。同月14日,茅盾、郁达夫、老舍、冯乃超、王平陵、胡风、胡秋原、张天翼、丁玲、舒群、奚如、夏衍、郑伯奇、邵冠华、孔罗荪、锡金、以群和适夷等18位作家,在《抗战文艺》联名发表《致周作人的一封公开信》,谴责周作人“背叛民族,屈膝事仇”;忠告他“幡然悔悟,急速离平,间道南来,参加抗敌建国工作”,“奋发自赎”;“否则惟有一致声讨”,公认为“民族之大罪人,文化界之叛逆者”。6月3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国协会也向全国发出声讨周作人的通电。但周作人一意孤行,先后就任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伪教育总署督办兼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在附逆之路上越走越远。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871-387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