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滋味
释义
滋味

古代文学理论术语。是对优秀文学作品所具有的含蓄蕴藉、耐人回味的审美特征的概括。开以“味”论诗之先河的,是晋代的陆机,他在《文赋》中已经提到:“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太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南朝刘勰也很重视文学作品的“深文隐蔚,余味曲包”(《文心雕龙·隐秀》)。钟嵘更是“滋味”说的倡导者。他称五言诗为“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诗品序》),并以“指事适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和“宏斯三义(即赋、比、兴),酌而用之,斡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作为诗作有“滋味”的基本条件。晚唐司空图则主张:“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他所强调的“辨于味”,是要能“知味外之旨”;也就是说,要能体味“咸酸之外”的“醇美”。宋代以后的诗论家,多主“味外”之说,认为好诗须有悠长的“余味”。欧阳修称赞梅尧臣的诗“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水谷夜行》)。杨万里讲:“诗已尽而咏方永,乃善之善也。”(《诚斋诗话》)清代吴雷发也讲:“味外有味,诗之绝类离群者也。”(《说诗菅蒯》)由上述可见,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论的重要传统之一。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49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3:5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