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运动
释义
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 上海“孤岛”时期,由于处在租界的特殊环境中,戏剧界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繁荣景象。有的影院、舞厅改为剧场,新建的话剧团体不断出现,如青鸟剧社、上海剧艺社、中法剧艺学校、中国旅行剧团等。1939年8月6日,上海剧艺社借到璇宫剧场,开始作长期演出,这标志着话剧从业余的(“爱美”的)向职业化发展。同时,学校和各行业的业余小剧团空前活跃。据有关记载,当时至少有117个这种剧团进行各种演剧活动。他们还常常联合起来,在星期日上午借场地演出,当时有“星期小剧场”之称。职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也经常互相支持,共同掀起了一场颇具声势的戏剧运动。演剧活动的激增,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不仅戏剧工作者,许多圈外的作家教授,也纷纷加入了剧本创作的行列。这一时期剧作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是于伶和魏如晦(阿英)。于伶的剧作以善于迅速反映“孤岛”现实著称,主要有《女子公寓》、《花溅泪》、《夜上海》等,后者曾被誉为“孤岛”的“史诗”。阿英的剧作,最负盛名的是反映南明和太平天国的历史剧,借历史故事宣扬爱国主义。其《碧血花》(又名《明末遗恨》、《葛嫩娘》)、《海国英雄》、《洪宣娇》,演出时均轰动一时。此外,李健吾、顾仲彝、林柯(陈西禾)、石华父(陈麟瑞)、姚克、吴天、陈瑜(田汉)、许幸之等作家,也都创作、改编或翻译了有影响的剧本。李健吾的《这不过是春天》、石华父的《职业妇女》,开改编外国剧本,使之中国化的先河。该时期,还上演了香港和内地作家创作的剧本,其中有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曹禺的《北京人》和《蜕变》、丁西林的《妙峰山》、吴祖光的《正气歌》、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又名《李秀成殉国》)、宋之的的《武则天》和袁俊(张骏祥)的《边城故事》等。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运动,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杨幼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75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7:4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