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明戏
释义
文明戏

近代早期话剧的别称。初称“新剧”,后称“文明新戏”(简称“文明戏”)。据欧阳予倩云:“新戏就是新型的戏,有别于旧戏而言。文明两个字是进步或者先进的意思。‘文明新戏’正当的解释是进步的新的戏剧。最初也不过广告上这样登一登,以后就在社会上成了流行的名词,并简称为‘文明戏’。”(《谈文明戏》)文明戏是我国话剧的雏形,与“五四”以后的话剧不尽相同。

1906年冬,部分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成立了 一个新剧团体春柳社,先后参加的有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陆镜若、马绛士等。他们接受了当时日本盛行的、在改良歌舞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道白为主要表演手段的新派剧(即浪人剧,亦称志士剧)的影响,改编上演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等,获得成功。此为文明戏的开端。辛亥革命后,春柳社成员回国,组织春柳剧场、新剧同志会,在上海演出,引起轰动,表演文明戏的团体遂大量涌现。此时上演的剧目大多表现民主进步思想,艺术上改歌唱为对话,重模仿与写实,使用幕布、布景等。但仍有戏曲的痕迹,如一般没有剧本,常袭用戏曲惯用的“幕表”(即把一出戏的情节梗概、人物上场次序写在大纸上,贴在后台,作为演员演出根据),大量采用过场戏、幕外穿插、插科打诨等手法。虽无行当制,却依角色性格特征,形成角色分派制,如“能”、“老生”、“小生”、“旦”、“滑稽”等。民国初年,文明戏达到兴旺时期。但到民国六七年却迅速走向衰退。在商业城市恶滥空气的腐蚀下,演出追求利润,迎合市民低级趣味。演员中盛行“烟霞灾”(抽鸦片),“脂粉灾”(生活放荡),“没有艺术的目的”,“所演的戏竟至全无意识,不及儿戏了”(洪深《从中国的新戏说到话剧》)。到“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文明戏开始加以改革,终于形成了中国的话剧。

阎承尧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02-110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0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