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明与愚昧的冲突 |
释义 | 文明与愚昧的冲突 当代文学评论集。季红真著。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新人文论丛书”之一。谢冕作《序》。内收作者1982年5月至1985年9月的评论文章17篇。这些文章对张洁、冯至、赵树理、高晓声、贾平凹、阿城、汪曾祺、张承志、张贤亮等现代和当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有的文章对“改革题材小说”、“新时期诗歌的归来主题”作了分析研究。其中《文明与愚味的冲突——新时期小说的基本主题》,系作者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的毕业论文。全文5万7千字,曾连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3、4期,后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摘要收入《中国文学研究年鉴(1986)》。文章上篇以纵向发展为基本线索,论述了新时期“小说主题由表及里的演进过程”。作者把这一过程概括为“从社会政治的批判到民族文化的思考”。在社会政治的批判阶段,小说主题大致经历了以《班主任》、《伤痕》为代表的“政治文化的反拨”、以《乔厂长上任记》为代表的“政治经济的思考”与以《李顺大造屋》为代表的“政治历史的反顾”三个阶段性的演进;在民族文化的思考阶段,小说主题则大致经历了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的“社会伦理的主题”、以《我们的建国巷》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的主题”与以《爬满青藤的木屋》为代表的“社会风习的主题”三个阶段性的演进。文章下篇通过横向比较,论述了小说主题演进到对“民族文化的反顾”之后,由多种文化思想的冲突而形成的“小说主题意向交错的状态”,作者把它概括为“四个基本的意向群落”,即:“对变动的现实关系的态度”、“对传统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以及“对自然的态度”。把握“大文化的视角,注重整体的文化背景(从物质生存方式到精神生活方式)对文学整体发展的影响”(《文明与愚味的冲突》“后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及其规律力求作宏观的、综合的整体把握与描述,使作者的批评给人以“宏观整体感”(谢冕语),是本书最显著的特点与长处。 陈全荣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0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