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心雕龙 |
释义 | 文心雕龙 南朝齐文学理论著作。刘勰撰。成书于南齐末年,约在永泰元年(498)八月至中兴二年(502)四月之间。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体大思精、独一无二的巨著,鲁迅说它“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论诗题记》),可与西方亚里斯多德《诗学》相比美。全书共50篇,有完整的科学体系和严密的组织结构。“上篇”25篇分为两部分:前5篇为总论,后20篇分论各种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其创作特征。“下篇”25篇,是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批评、文学发展及作家修养等重要理论问题的专论,最后一篇《序志》说明写书的动机、目的、方法以及全书的体例。《文心雕龙》所论的“文”,是广义的文,它几乎包括了一切用语言文字写作的文章,但其重点还是论述以诗赋为主的狭义的文学。 《文心雕龙》受当时三教同源思想的影响,融儒、释、道于一炉,在文艺思想上也表现了这样的特点,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全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论文学的本质与起源。刘勰在《原道》篇中指出无论是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文”,文是道的体现,道是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亦即宇宙间一切事物总的规律与法则。因而,合乎自然是文的最高审美标准。“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故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中说:“彦和论文以循自然为原则。”“人文”有别于天文、地文、动植之文,是因为人是“五行之秀”、“天地之心”,不是“无识之物”而是“有心之器”,所以,“人文”是人性灵的体现,是心的产物:“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道通过心而体现于文。文既表现作为主体的人的心,又反映客观的自然之道。“人文”源于太极,而其最早的体现为八卦(即易象)。伏羲画八卦,孔子作十翼,遂使道得以昭明,然后发展为六经,于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从对文的本质与起源的论述中,刘勰进一步阐明了“征圣”、“宗经”的必要性,认为一切文章均应以圣人撰经的“衔华而佩实”原则作为写作指导思想,而后世文章的体裁虽然名目总多,特点各异,其本皆源于五经。《宗经》篇说:“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著名的“六义”说,是刘勰衡量一切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优劣的基本标准。 二、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文心雕龙》把艺术构思放在文学创作的首位,指出艺术思维的特点是“神思”,而“神思”的核心是“神与物游”,强调以艺术想象为中心的整个思维过程,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客观物象。艺术想象的特点是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并且始终与感情的波涛起伏相联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艺术想象的结果是凝聚成“意象”,而“意象”又是通过虚构,即“规矩虚位,刻镂无形”而构成的。当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这种物质手段使构思中的“意象”落实下来时,又常常会产生“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矛盾,这就需要作家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表现能力,通过“养气”使自己心平气和,顺乎自然,保持“虚静”的精神状态,净化自己的思想感情,“疏沦五藏,澡雪精神”,同时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以丰富自己知识学问,善于分析事理,增加生活阅历,提高驾驭语言文辞的能力。这样就能做到“博而能一”,通过“抒轴献功”,对生活素材进行提炼加工,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他指出文学创作过程的美学本质乃是主体与客体的交互作用与矛盾统一,亦即心与物的结合:“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而“意象”的美学特征即是“隐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据宋人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所引,今本《文心雕龙·隐秀》篇残缺。)“隐秀”既是文学形象的美学特征,又是刘勰审美理想的体现,故云:“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 三、论文学的风格与体裁。《文心雕龙》非常重视艺术风格的独创性,深入细致地探讨了风格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它指出作家的个性是由才、气、学、习四方面构成的,才能与气质是先天禀赋,学问与习惯是后天培养的结果。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这四方面的综合决定了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在先天禀赋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上,刘勰认为后者有更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夫才有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又说:“习亦凝真,功沿渐靡。”(《体性》)他认为艺术风格虽然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有8种基本风格,这就是: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它们又构成两两相对的4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从对八体的具体分析中看,他对新奇,轻靡略有贬意,这是和他对当时文风的批评有直接关系的。对于艺术风格的客观性,刘勰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要求,二是文学风格都有时代特征。不论是作家的风格还是作品的风格,都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体,为了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作家要善于“因性以练才”,选择与自己才能、个性相适应的文体进行创作。对于文学的种类与体裁,刘勰在20篇文体论中共分34种主要形式,其中还包括许多小的种类,实际论到的有六七十种之多。对每一种文体的论述都包括“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序志》)四个方面,分别介绍各种文体的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特点,文体名称的含义,代表作家与作品,以及创作的基本特点。这些论述中贯穿了历史的、比较的分析方法。对于不同风格、不同文体的作品,还提出了共同的美学要求,这就是风骨与辞采的统一。风骨是对作品精神内容方面的要求,辞采是对作品的物质表现形式方面的要求。风指作品中要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能起到激动人心的作用,骨指作品的内容要有深沉的思想力量。总之,风骨乃是强调作品中的感情与力度的结合与统一,使艺术形象生动传神、简洁明朗、自然真实。风清骨峻与华美辞采的统一,才能成为真正优秀的作品。 四、论文学的结构与技巧。《文心雕龙》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是要求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互相依存的,“文附质”、“质待文”,然而内容又起着主导作用,故而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并且尖锐地批评了当时文坛上片面追求形式美倾向。强调文章以“述志为本”,主张“要约而写真”,反对“采滥忽真”的弊病(以上引文均见《情采》篇)。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他认为文学创作的艺术结构必须要讲究整体美,“务先大体,鉴必穷源。乘一总万,举要治繁”(《总术》)。他提出了“杂而不越”的美学原则,要求各部分的和谐统一,“弃偏善之巧,学具美之绩”(《附会》)。在整体布局的前提下,妥善安排各个不同部分。对作品的结构剪栽,提出了“三准”论:“设情以位体”、“酌事以取类”、“撮辞以举要”。这样就可做到“芜秽不生”、“纲领昭畅”(《熔裁》)。与此同时,刘勰对具体的艺术表现技巧,如比兴、夸饰、声律、用典、对偶、章句、炼字等分别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五、论文学的发展与继承创新。《文心雕龙》在20篇文体论和《时序》篇中对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作了极为深刻的论述。它指出文学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的萧条与繁荣,及思想艺术特色都不可避免地要受时代的制约,“文变染乎世情,而兴废系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时序》)。社会政治的良窳、经济的兴盛与凋弊、学术思想的变迁、帝王的提倡与对文才的尊重、前代文学遗产的发展状况等,都对文学发展有明显的影响。文学发展过程中必然有通的一面,亦有变的一面,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又必须要有新的创造。各种文体“名理相因”是“有常之体”,而“文辞气力”“通变则久”,乃是“无方之数”(《通变》)。通则“资于故实”,变则“酌于新声”。有通有变,方能使文学发展不离正道而又日新月异。 六、论文学的批评与鉴赏。《文心雕龙·知音》篇指出文学创作与批评鉴赏是两个相反的过程:“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而批评鉴赏有自己的特点。然而“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真正有眼力的批评家和鉴赏家是不多的。一般人往往“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各照隅隙,鲜观衢路”,不能科学的、客观的,公正的进行批评。刘勰尖锐地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错误的批评态度,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无私于轻重,不偏于爱憎”,努力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为此,批评者鉴赏者应当提高自己的水平,加强自己的修养。“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他指出科学的文学批评应当善于发现每一部作品不同于别的作品的独特之处,“见异,惟知音耳”。要对作品进行“披文而入情”的分析,应当“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书既形,优劣见矣。”这就是如何“披文以入情”的具体途径与方法。要考察作品的体裁风格与其包含的情理是否相契合,文辞运用能否充分表达内容,处理继承与创新是否妥当,内容纯正与形式华实是否协调,作品的客观内容与作家主观情志是否统一,声律方面有没有做到和、韵之美。这6个方面看起来都是从艺术形式上着眼的,但和作品内容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文心雕龙》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民族传统特点,在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和美学思想发展史上,都有极为重大的影响,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文心雕龙》的注本比较重要的有清代黄叔琳的辑注本,今人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杨明照的《文心雕龙校注》及《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的《文心雕龙注释》、陆侃如、牟世金的《文心雕龙译注》,詹锳《文心雕龙义证》,王更生的《文心雕龙读本》等。研究著作比较重要的有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刘永济的《文心雕龙校释》,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王更生的《文心雕龙研究》,陈耀南的《文心雕龙论集》等。日本学者有冈村繁的《文心雕龙索引》、兴膳宏的《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出版)。《文心雕龙》在日本有目加田诚、户田浩晓、兴膳宏3种全译本,美国有施友忠的英译本。 张少康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84-108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