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文学的反思 |
释义 | 文学的反思 当代文论集。刘再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为该社出版的“百家文论新著丛书”之一。本书收有24篇文章,其中一部分是学术论文,一部分是评述性文章,多数写于80年代。这些文章可分为3类:第1类是80年代中期作者为提倡文学观念和文学思维方法变革而写的文章。第2类是从《性格组合论》一书中选出来的3章。第3类是有关鲁迅研究的论文或短论,都是作者在完成了《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之后写的。作者在《文学的反思和自我的超越》(代前言)中写道:“文学的反思”是“文学研究者对文学自身的反思,即对几十年来我们的文学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基本思维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他在《后记》中又写道:“编完集子,才更加意识到自己多年来,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在不断地对文学进行反思……自己身上有一种东西慢慢在觉醒,在壮大,这就是文学意识,或者说,是要求文学回复到自身的意识。正因为这些文章有这样一种总体性质,所以我把书名叫做《文学的反思》。” 《论文学的主体性》一文是作者对文学的反思的最集中的代表作。它对文学主体性的基本内涵和实现主体性的基本途径作了初步的理论描述。其中心论点是:“文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要求在文学活动中不能仅仅把人(包括作家、描写对象和读者)看做客体,而更要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发挥人的主体力量,在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中心,为目的。”文章分别从对象主体性、创造主体性和接受主体性3个方面作了具体论述。指出了过去在这3个方面人作为主体的不同程度的失落,批判“机械反映论”,并认为从反映论向主体论的转移是现实主义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书关于文学反思的一系列文章曾先后在《文汇报》、《文学评论》、《读书》等报刊上发表过,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包括赞赏的和反对的)。《文汇报》、《文学评论》、《红旗》等刊曾组织文章进行讨论。《红旗》出版社1986年11月将这些讨论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为《文学主体性论争集》;海峡文艺出版社同年11月也出版了题为《当前文学主题性问题论争》(何火任编)的文集。 周玲玉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23-112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