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闻天 |
释义 | 张闻天1900—1976 现代作家。原名应皋,曾用名洛甫。笔名还有歌特。江苏川沙(今上海市)人。1919年8月27日,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梦》。同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7月,到日本东京半工半读。1921年1月返回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发表了他译述的长篇论文《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翻译了柏格森的《笑的研究》,还与汪馥泉合写了《介绍王尔德》,又合译了王尔德的《狱中记》。1922年,发表了长文《歌德的浮士德》。同年赴美国勤工俭学,入加利福尼亚大学。其间,发表了论文《赔款与战债(旧金山通讯)》,翻译了俄国作家柯罗连柯的长篇小说《盲音乐家》,安特列夫的4幕剧《狗的跳舞》,西班牙作家倍那文德的剧本《伪善者》和《热情之花》等。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初,由美返沪。同年写成长篇小说《旅途》,作品写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从一个旧社会自发反抗者转变为自觉革命者的艰苦历程,赞扬了其献身精神。还写了3幕剧《青春的梦》。后应友人邀约到四川教书。离沪前写成短篇小说《逃亡者》。入川后,写有短篇小说《恋爱了》。1925年在川东师范教书时,开始参加实际的革命斗争。不久,重返上海,并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便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哲学研究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曾进入中共中央的决策机构,担任过中共中央总书记等要职。建国后,主要在外交部门担任领导工作。 曾冬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296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