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杂剧中的爱情与社会 |
释义 | 元杂剧中的爱情与社会 当代古典戏曲论著 。张淑香著。台北长安出版社1980年初版。全书收入作者先后发表的4篇论文。叙论篇《元杂剧的社会质素》,作者指出社会性意义是元杂剧最根本的特质,不论是公案剧、侠盗剧、因果剧、仙道剧、历史剧或爱情剧,都含蕴着逃避现实的压迫,寄托不平之鸣,追求公义的社会写实意义在其中。同时,元杂剧的时代社会背景,又与元剧作品的内容和元剧的语言表现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作者强调探讨元杂剧的社会意义,正是一条“唯一的途径来进入元杂剧的世界”。第一篇《元杂剧中的爱情表现与其社会意义》,是本书的主体,作者把爱情剧依其特征分为3类:爱情悲剧(如《梧桐雨》、《汉宫秋》),爱情喜剧(如《曲江池》、《西厢记》)和爱情神剧(如《倩女离魂》)来论述,并特别探索这3种爱情剧的社会文化涵义。可以说这一篇是叙论篇的理论实践。第二篇《西厢记的喜剧成分》,作者站在喜剧的角度来探视《西厢记》所表现的爱情意境。第三篇《以戏剧的主题结构看窦娥的冤》,作者特别从“冤”的焦点深入剖析《窦娥冤》一剧所涵蕴的深刻而广赅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一种贯穿个人、社会以至上达超自然的“生存信念的执持与追求精神”。作者最后还指出《窦娥冤》从第3折尾到第4折的全剧结局,因为发生了神迹与复仇的补偿,于是由悲剧一变而为喜剧的形式,所以《窦娥冤》可以算是一个“神圣喜剧” 何贵初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94-49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