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沧浪诗话
释义
沧浪诗话

宋代诗论著作。1卷。严羽著。《沧浪诗话》约成书于南宋中期,郭绍虞《宋诗话考》以为“可能在绍定(1228—1233)以前,至迟亦必在淳祐(1241—1252)以前”。在宋代众多的“诗话”著作中,《沧浪诗话》是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的一部。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5门。“诗辨”是全书的总纲,集中阐发诗学见解;“诗体”主要叙述诗歌体式的区分及其流变;“诗法”侧重探讨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诗评”具体品评历代诗人诗作,发挥并进一步充实了“诗辨”部分所阐发的诗学见解;“考证”则就某些诗作的作者、年代及文字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辨识。卷末附有《答吴景仙书》一篇,其中自称《沧浪诗话》“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沧浪诗话》以挽回风气,矫正流俗为己任,对宋代诗歌创作中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的倾向,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书中特别强调,诗歌的本质在于“吟咏情性”,从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作为正面的典范,《沧浪诗话》对盛唐的诗歌成就极为推崇,认为“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达到了诗歌艺术的极致。由此,书中要求学诗者必须有“识”,应“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以禅喻诗”,是《沧浪诗话》的突出特色之一。书中为使诗学见解得到恰当的表述,采用了借禅学佛理来譬喻的方法。如其称“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即以禅学流派的正邪,说明诗歌境界的高下。又如其称“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更是套用禅学用语,指示了达到诗歌最高境界的门径。

《沧浪诗话》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论述,上承晚唐司空图的诗论主张,下启清初王士禛的“神韵”说,在文艺思想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后世诗论家对《沧浪诗话》褒贬不一。《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明胡应麟比之达摩西来,独辟禅宗;而冯班作《严氏纠缪》一卷,至诋为呓语。要其时宋代之诗,竟涉论宗,又四灵之派方盛,世皆以晚唐相高,故为此一家之言,以救一时之弊。后人辗转承流,渐至于浮光掠影,初非羽之所及知。誉者太过,毁者亦太过也。”《沧浪诗话》于南宋度宗咸淳(1265—1274)年间即已刊刻,后常附于《沧浪诗集》中,《津逮秘书》、《诗学指南》、《历代诗话》等多种丛书均曾收入。今人郭绍虞有《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初版),释义精审,注解详实。

杨铸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37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