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教仁 |
释义 | 宋教仁1882—1913 近代诗人。字遯初(一作钝初),号渔父。桃源(今属湖南)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光绪二十五年(1889)入漳江书院攻读。二十九年(1903)考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开始萌发革命思想。次年春,与黄兴、陈天华等在长沙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同年夏,又加入武昌革命团体科学讲习所,任文书。同年冬,因参与策划华兴会在长沙起义,事泄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三十年(1905)夏,与田桐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同年秋,加入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兼该会机关刊物《民报》(由《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庶务干事和撰述员。三十三年(1907)受同盟会委派,偕白逾桓等赴东北策划起义,组织同盟会辽东支部,事泄失败,白逾桓被捕,宋教仁返回日本。宣统二年(1910)冬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编。次年夏,与谭人凤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任干事。同年武昌起义后,即赴武昌,参与了临时政府的筹备工作。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局长。同年夏赴京任袁世凯政府的农林总长。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理事,旋为代理理事长。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议员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宋教仁欲以多数党资格组织责任内阁,以抵制袁世凯的独裁统治,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上海。 宋教仁诗、文、书、画皆能,尤以诗歌见长,是南社诗人。但因奔走革命,又过早牺牲,故所存作品较少。其诗无不忧国忧民,充满爱国主义和革命激情。如《思家》:“去国已三载,思家又一秋。亲忧知白发,闺怨定蓬头。禹域腥膻满,天涯道路悠。有家归未得,期待灭仇雠。”《甲辰十月出亡道中口占》:“满地腥膻岁月多,百年胡运竟如何?我今欲展回天策,只奈汉儿不肖多!”著有《间岛问题》、《宋渔父日记》(又名《我之历史》)、《宋渔父先生文集》、《宋渔父初集》等,中华书局于1981年辑为《宋教仁集》。 郭延礼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202-3203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