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孤愤 |
释义 | 孤愤 《韩非子》篇名。文章着重分析法术之士与重臣的矛盾,深刻揭露“当涂之人”营私舞弊、藉权固势,使人主受蒙蔽的情况。群僚百官不通过他们就得不到提升,各国诸侯不走他们的后门就办不成事,左右近习不巴结他们就不能接近君王,文人学士不阿谀奉承就找不到进身之路。内外上下都仰息于“重臣”,于是“人主愈蔽而大臣愈重”。这种透辟的见解,表明韩非对当时各国官场积弊洞察入微。文章写得最有感情的是法术之士的遭遇。他们“处势卑贱”,空怀富国强兵、澄清吏治的壮志,却往往被当权的贵族所残害,不是被诬告而陷于“公法”,就是被杀死于“私剑”,得不到好下场。这正是战国时期许多改革家命运的概括,也交织着韩非本人的不幸。文章风格沉郁,贯穿着悲愤激越的不平之气。结构以缜密著称。元人何犿称它是“绳墨法度之文,有架柱,有眼目,有起结,有收拾,有照应,部勒整齐,句适章妥”(《廿九子品汇释评》)。明人门无子说它“小段小结束,大段大结束,从来文字密致未有如此者”《韩子迂评》)。 谭家健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7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