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曾国藩
释义
曾国藩1811—1872

近代作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少随父读书。道光十三年(1833)中秀才。次年中举人。十五年(1835)赴京会试落第,留京读书。十八年(1838)中进士,经朝考改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尝向唐鉴、倭仁请教治学与修身法,并读《朱子全书》等理学著作。尤好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诗文。并受戴存庄的启发,对《惜抱轩尺牍》发生兴趣。同时熟读《史记》、《汉书》、《庄子》及韩愈文,加强文学素养,准备与姚门弟子梅曾亮一比高低。二十三年(1843)以翰林院侍讲任四川乡试正考官。二十六年(1846)升礼部右侍郎,兼署兵部右侍郎。咸丰初,选录古今十八家诗和百余篇古文。二年(1852)任江西乡试正考官,逢母丧,获准回籍奔丧。

咸丰三年(1853)奉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四年(1854)发表《讨粤匪檄》,率湘军在鄂、赣、皖地镇压太平军。七年(1857)父卒,抵家治丧。八年(1858)作《〈欧阳生文集〉序》,肯定桐城派自姚鼐以来在文坛上的正宗地位。次年(1859)作《圣哲画像记》,推崇姚鼐,意欲重振桐城派旗帜。十年(1860)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在戎马倥偬中,仍致力于古文。十一年(1861)困守祁门,预写遗嘱给曾纪泽,称“此次若遂不测,毫无牵恋”,“惟古文与诗二者,用力颇深,探索颇苦,而未能介然用之,独辟康庄”。(《曾文正公家训》)同治初,自称近年以来,颇识古文门径,可惜军中无暇,“未尝偶作,一吐胸中之奇”(同上)。三年(1864)破天京,赏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

同治四年(1865),督办河北、山东、河南军务,镇压捻军,并与李鸿章在沪创江南制造总局,兴办军事工业。六年(1867),他表示如果有暇读书,充实自己,对梅曾亮、何绍基等,“或多不让”(《能居静日记》)。七年(1868)奉调直隶(河北)总督。暇时,吟览经史古文,月可作文一二篇。在《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中,提出义理、考证、经济、辞章为治学作文的宗旨。九年(1870)调天津处理教案,因肝病加重,右目失明,请派人接办。十年(1871)与李鸿章合奏,委派陈兰彬、容闳选带聪颖子弟出国留学,学习技艺、军政,以使“师效其意,精通其法”。十一年(1872)病死。著有《曾文正公全集》。

牛仰山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85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