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兆骞 |
释义 | 吴兆骞1631—1684 清代诗人。字汉槎。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因遭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在塞外生活长达23年。挚友顾贞观为他求助于纳兰性德。经纳兰父明珠疏通,又经宋德宜、徐乾学等昔日社友为他醵资,终于得以赎还。三年后,病逝于京城旅舍。吴兆骞是当时著名的才子,少年时所作诗和骈文,即工整博丽,表现出过人的天分,吴伟业因此将他与彭师度,陈维崧并称为“江左三凤凰”。待他成年以后,文采风流,更是倾动一时。 吴兆骞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他的诗歌可以流放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大体不出吟风弄月,友朋唱酬的范围,在他的作品中不占据重要地位。后期诗歌取材范围大大拓展,内容主要有3方面,一是倾诉个人身世的不幸。如在《戊戌三月九日自礼部被逮赴刑部口占二律》、《出关》、《感怀诗呈家大人》等诗中,他抒发了无辜遭受流放的极度悲愤。他还在许多诗中描述了塞外经历的种种艰难,特别着重刻画了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已昧生还日,空悲老去身。”(《游西山兰若二十韵》)“万里苍茫故国悲,侧身天地何时归?”(《赠孔叟》),哀惋凄怆,几乎是一字一泪。二是描绘塞外风光。荒凉冷落、苍莽壮丽的北国景色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成为他诗歌表现的重要题材。《小乌稽》、《混同江》、《长白山》等诗篇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三是歌咏抗俄斗争。在他流放期间,沙俄不断入侵,构成严重边患。在清廷领导下,当地军民奋起抗击,取得了很大胜利。他是这一场斗争的目击者。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如《奉送巴大将军东征逻察》、《秋日杂述》、《一蓝冈夜行》等许多诗篇讴歌军民的反侵略精神,表达自己想要从征杀敌的强烈愿望。这类诗歌同前一类诗歌构成了其作品的精华部分,奠定了他作为清代边塞诗人杰出代表的重要地位。 流放生活还造成了其艺术风格的巨大转变。流放前,他的诗词采缤纷、形式华美,但多缺乏刚健的骨力。流放后,他的诗变得苍凉悲壮,“诗境沉雄”(徐世昌《晚睛簃诗汇》)。他最擅长七言歌行,其歌行一体融合了初唐四杰的壮采和高适、岑参的气势,在当时堪称独步,“他人未能抗行”(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卷5)。《榆关老翁行》、《同陈子长坐毡帐中话吴门旧游怆然作歌》、《白头宫女行》可为代表。其七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帐夜》、《五日阻水牛马河》、《晚自鸡头崖至天龙屯》等。 吴兆骞也能词,词风激楚悲凉。他还善长骈文,其《长白山赋》雄浑瑰丽,尤有名。 著有《秋笳集》8卷。 叶君远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918-291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