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侯金镜 |
释义 | 侯金镜1920—1971 当代文艺评论家、编辑家。出身于工人家庭。青少年时代在天津读书。1937年考上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七七”事变后随校迁湖北。1938年参加革命后即在部队文工团从事戏剧工作,曾任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副社长。50年代初调华北军区文化部文艺科任文艺科长、文化部副部长。此间,他为部队文艺工作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部队作家胡可的一些剧本,如《战斗里成长》、《英雄的阵地》、《战线南移》等,侯金镜都是他的“第一读者”。1956年下半年至1966年春夏之交,侯金镜调任《文艺报》副主编。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编辑刊物,研究作品,组织评论,处理来稿,还有编辑部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全心全意地扑在这些工作上。张光年在忆及侯金镜的工作时,说:“五十年代一批初露头角的青年,往往是刚发表第一篇作品,就受到他的注意,赶忙组织文章或自己来写,代表文艺界表示热情欢迎。其中有些同志,后来是成名作家了,还是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乐于同他一起讨论艺术创作上的微妙问题。”(《〈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序》)“文化大革命”期间,侯金镜以“文艺黑线人物”、“反党喉舌文艺报”负责人、敢于咒骂林彪、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的“现行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被送到湖北咸宁农村文化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1年8月8日,他身患高血压症,因连续从事重体力劳动,脑溢血猝发而无法救治,不幸逝世,终年51岁。张光年在《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的序文中称颂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忠诚战士,优秀的文学评论家”,并赋诗挽悼曰:“金镜照肝胆,照我十五年,十年共喉舌,五载相扶搀。黑线缠人老,红英堕地残!春回人不安,热泪灌文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5月出版了《侯金镜文艺评论选集》。此外,他尚有《部队文艺新的里程》(中华书局1952年出版)、《鼓噪集》(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两个评论集,以及散见于报刊的散文多篇。 史燮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433-4434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