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孤岛文艺 |
释义 | 孤岛文艺 现代文学运动。1937年11月上海沦陷,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期间,留在上海的一批进步、爱国的文艺工作者,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周围,利用英美控制的公共租界及法租界,继续开展各种爱国的文艺活动。因为当时上海租界处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包围之中,故称为孤岛文艺。孤岛文艺取得最显著成就的是戏剧。当时有大小戏剧团体达一百多个,出版有《剧场艺术》、《戏剧杂志》等,演出大量话剧、历史剧、外国进步戏剧及多种改编的戏曲,宣传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起到鼓舞人心的教育作用。影响较大的有于伶的《夜上海》、《大明英烈传》,阿英的《明末遗恨》(后更名《碧血花》),李健吾翻译的《爱与死之搏斗》(罗曼罗兰著)等。以《鲁迅风》为主要阵地的孤岛杂文创作亦十分活跃,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孔另境等都出版有多种杂文集。梅益等编辑有三百万字的报告文学集《上海一日》。锡金、石灵、白曙、关露、朱维基、芳信等组织的上海诗歌座谈会(即行列社),出版了诗刊《行列》及多辑诗歌丛刊、诗歌翻译丛书等。《鲁迅全集》、《鲁迅三十年集》,斯诺的《西行漫记》,以及瞿秋白、方志敏的一些重要著译也都在极端困难中获得出版。在进步文艺工作者的推动下,群众文艺活动也有广泛的开展。孤岛文艺同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大后方的进步文艺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抗战文艺运动的一个独特的阵地。 朱东兀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071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