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文艺上的中国化与大众化”问题讨论
释义
“文艺上的中国化与大众化”问题讨论

现代文学现象。1939年秋至1940年间,桂林文艺界就“文艺上的中国化与大众化”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10月26日和28日,全国文协桂林分会连续开了两次座谈会,黄药眠(主持者)、艾芜、鲁彦、孟超等10余人相继发言。11月26日至27日,黄药眠在《救亡日报·文化岗位》发表《文艺上的中国化大众化问题》一文,对座谈会进行总结。同时,艾芜、金槊等人还在《自由中国》、《野草》等刊物撰文发表看法。黄药眠认为,“文艺上的中国化与大众化问题”的提出,就社会原因看,是抗战需要动员千百万人参加,而文艺“正是动员人民的一种利器”;就文艺本身看,则是中国新文艺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金槊批评中国传统的旧题材的作品不过是“中国的国粹论”,认为只有“用中国主题”,“一切都以现实生活做根据”,而形式上又有创新的作品,才是文艺的中国化(《从现实生活论文艺作品中国化》)。艾芜通过对中国文学史的考察,指出中国化不排斥外国文体,并提出实现中国化的3个准则:“使用大众能懂的口头语”、“写中国故事中国人物”、“尽量接受外国文艺的影响”(《从文艺史实看文艺中国化》)。黄药眠在文章中还论述了中国化与大众化两者的关系,指出:“从本质上说”,“中国化的问题也就是大众化的问题”,假如一个作家能“如实地”反映“最大多数的中国人的生活”,“那么他这个作品一定是中国化的,同时也是大众化的”。讨论中,还涉及到普通话与方言、艺术性与普遍性、推陈与出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文艺大众化运动,以及正在开展的文学的民族形式讨论的继续,对抗战文艺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苏关鑫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05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