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思澄 |
释义 | 何思澄 南朝梁诗人。字元静。东海郯(山东郯城)人。生卒年不详,约于齐高帝建元中至梁武帝中大通末之间在世。少好学,工文辞。初为南康王侍郎,迁安成王左常侍,兼太学博士。所作《游庐山诗》,沈约见而奇之,大相称赏,自以为不及,并命工书人题此诗于新建的斋阁壁上。傅昭曾请他作《释奠诗》,辞文典丽。天监十五年(516),何思澄与顾协、刘杳等5人应选撰《遍略》,迁治书侍御史,8年成书,共700卷。后除湘东王录事参军,兼东宫通事舍人。当时徐勉、周舍以才具当朝,并好何思澄的学问,经常招致他。后卒于武陵王中录事参军任上,其时,何思澄与宗人何逊、何子朗俱擅文名,时人语曰:“东海三何,子朗最多。”何思澄此后很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三何”中的佼佼者。以文学成就论,自当首推何逊。据《梁书·何思澄传》,何思澄有文集15卷,今已佚。今仅存徐陵《玉台新咏》所录的3首诗,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吴小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01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