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何其芳《叹息三章》的讨论 |
释义 | 何其芳《叹息三章》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1942年2月17日,何其芳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了诗作《叹息三章》。诗中抒写了作者追求革命的赤诚,同时也流露出他在告别旧的生活时的感情。诗作问世后,引起延安文艺界的关注,并在同报展开了一场讨论。6月19日,吴时韵发表《<叹息三章>与<诗三首>读后》,指责何其芳的诗与现实“不能谐调及隔离”,不仅有害,“甚至很危险”,并要求诗人“立即停止这种歌声”。7月2日,金灿然发表《间隔——何诗与吴评》,批评吴时韵的批评“断章取义的对作者加以挑剔与攻击”,“企图将作者向往于光明的地方,一笔抹杀”。同时又将何比作俄国的民粹派,说他“是个在河边徘徊的诗人”,与工农“不能融成一片”,从而从总体上否定了何的抒情诗。7月18日,贾芝撰文指出吴时韵的批评是“断章取义的片面的批评”,“这种批评方法对作者和读者都是有损失的”。认为何其芳诗作的“基调”是“一贯的要求突破自己和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对于新的人生——革命的人生底发现和肯定,是他朝着工农大众的队伍里走”。缺点是“由于小资产阶级的幻想,情感,和激动,使作者和现实有了距离”。文章代表读者要求作者“写他自身以外的大众所熟悉的题材”(《略谈何其芳同志的六首诗》)。这是一场含意深广的讨论。经过这场讨论后,何其芳在思考和探索中一度停止了诗歌创作。 钦鸿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01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