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曹操1 |
释义 | 曹操1155—220 汉末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安徽亳县)人。父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20岁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并逐渐发展了势力。所率青州兵,骁勇善战。建安元年(196),迎汉献帝于洛阳,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逐渐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中原地区的长期战乱。建安十三年进为丞相,率军南征,在赤壁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由此形成三国鼎立形势。封魏公,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阳。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对文学有极大的兴趣和深厚的修养。“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正是由于他的引导和提倡,形成了名重一时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建安七子和蔡琰等,都是他的幕僚或受到他的保护。没有曹操,也就没有建安文学。只有在曹操的精神感召、物质保护和身体力行的大力引导下,璀璨千古的建安文学才得以兴盛。 曹操本人的文学创作也有很高的成就。尤善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诗歌,全是乐府诗。他“以旧瓶装新酒”,以乐府旧题,抒写怀抱,针砭时事,如《蒿里行》揭露军阀混战及其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被明人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诗归》);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气势磅礴,格调雄放,映衬出囊括宇宙、吞云吐月的博大襟怀,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豪迈的进取精神、深挚的感情基调以及苍凉悲壮的慷慨磊落之气和朴素无华的语言风貌,构成了曹操诗歌独臻超越的风格。敖器之曰:“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可谓的评。 曹操散文多为应用性文字,代表作有《请追增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等。以平易自如、清峻质朴而独树一帜。 曹操著述颇丰,原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惜多已亡佚。明人张溥辑有《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1959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曹操集》,比较完备。注本有黄节《魏武帝魏文帝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比较通行和实用。 吴小平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310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