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战国策”派
释义
“战国策”派

现代文学流派。又称“战国派”。40年代出现于国统区。主要成员为聚集在昆明地区的教授学者陈铨、林同济、雷海宗等。由于他们先后在昆明和上海出版综合性杂志《战国策》期刊(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在重庆《大公报》刊行《战国》副刊(1941年12月至1942年7月),因此得名。该流派以“民族至上,国家至上”为主旨,要求“一切政论及其他文艺哲学作品,不要离此旨”(《本刊启事(代发刊词)》)。为此,他们提出历史循环的观点,把抗战时代看成是“争于力”的“战国时代的重演”。认为“国与国之间谈不到什么正义,什么和平,要的是军事力量的优越,胜利的获得”(陈铨《指环与正义》)。他们“尚力政治”,崇尚“英雄崇拜”和尼采的“权力意志”,服务于独裁统治。他们将法西斯主义理论移用到文艺方面,提出了文艺描写3对象(母题):“恐怖”、“狂欢”、“虔恪”。“恐怖”指自我濒临“最险暗的深渊”时的心理状态;“狂欢”是自我镇伏“恐怖”后的主观感受;“虔恪”是对“神圣的绝对体”的“严肃屏息崇拜”(林同济《寄语中国艺术人》)。陈铨的剧本《野玫瑰》,就是这种文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观。剧本把暗中同日伪方面勾搭的女特务,歌颂为从事“惊天动地的事业”的英雄。“战国策”派的理论和创作,得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和称赞,同时受到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的抵制和批判。重庆《新华日报》、《群众》,桂林《野草》,延安《解放日报》等报刊,曾刊登许多文章揭露他们的反动实质,批判这股文化逆流。“战国策”派在国统区的活动持续到抗战后期。1944年5月,陈铨创办《民族文学》月刊,发起所谓“民族文学运动”,显然是该派变种的延续。

顾智敏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337-4338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