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伍光建 |
释义 | 伍光建1867—1943 近现代翻译家。原名光鉴,号昭扆,别署君朔。广东新会人。光绪十年(1884)毕业于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十二年(1886)被派赴英国留学,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十八年(1892)毕业回国后,历任出使日本大臣随员、出洋考察政治大臣头等参赞、海军处顾问。军枢司司长等职。宣统二年(1910)被赏文科进士出身。三年(1911)与张元济等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副会长。入民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顾问、盐务署参事、复旦大学教授等。 伍光建从甲午中日战争(1894)后,即开始从事翻译工作,介绍西方科学文化和文学作品,多载于上海《中外日报》。民国后由于逐渐摆脱了政务,遂以翻译为专业。所译以文学为主,兼及历史、哲学等,累计不下百余种,上千万言。其译笔已摆脱文言体,尽量采用白话,从而耳目一新,易为读者所接受。其译书中不乏世界文学名著,如大仲马的《侠隐记》和《续侠隐记》(通译《二十年后》)、狄更斯的《劳苦世界》(通译《艰难时世》)和《二京记》。(通译《双城记》)、斯威夫特的《伽利华游记》(通译《格列佛游记》)、夏洛蒂的《孤女飘零记》(通译《简爱》)、雨果的《海上的劳工》和《悲惨世界》、塞万提斯的《疯侠》(通译《堂吉诃德》)、薄伽丘的《十日谈》等。此外还著有《中国英文读本》5册等。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5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