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任访秋
释义
任访秋1909-

文学研究家。原名维焜,字仿樵,笔名访秋,50年代后即以访秋为名。河南南召人。父尚贤(号象斋),为晚清廪生,曾因家贫而任家庭教师,于1925年去世。任访秋从6岁起即从父学,以小学课本、四书、《左传》为读本,并开始阅读小说。1923年考入河南第一师范,由于经常阅读《小说月报》、《创造周刊》、《语丝》、《向导》等进步刊物,又受到梁启超、胡适、鲁迅、周作人等的影响,开始在《河南民报》副刊发表文章,并加入了该报副刊编辑陈治策创建的文学社团晨星社,参与发行《晨星半月刊》,从而开始步入文坛。其间当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任访秋曾参加游行示威,并于该年暑假期间参加了回乡宣传活动。1929年于河南第一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由于亲聆该校教授钱玄同及北京大学教授胡适的讲课,深受其治学思想的影响。其间开始在北京《晨报》副刊和北师大中文系国文学会刊物《国学丛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如《边塞诗人吴槎评传》、《刘师培的文学论》、《白蛇故事的演变》、《古文家的文论》、《袁中郎评传》、《中郎师友考》等。同时与同学组织文学社团草虫社,并任该社社刊《草虫周刊》(由北京《益世报》社发行)编辑,有论文、散文、诗歌在该刊上发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任访秋曾参加游行及南下请愿活动。1933年由北师大毕业,回河南任教于洛阳师范,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1935年入北京大学研究院进修,导师为胡适、周作人、罗昌培等,主要进行袁中郎研究。1936年毕业,仍回洛阳师范任教。1940年起在河南大学中文系任教,以至于今,尝前后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近代文学史课程。曾任河南大学中文系主任,现任该系教授、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近代文学学会顾问等。

任访秋一生治学达60余年,对整个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均有涉猎,尤侧重于现代文学和近代文学的研究。他终生笔耕不辍,成果累累。尤其在近10年内,一面整理旧著,一面更著新作,几乎每年均有著作出版。其主要著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卷(1947年出版)、《中国文学史散论》(1947出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集》(1956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论稿》(1957出版)、《中国古典文学论文集》(1981年出版)、《〈聊斋志异〉选讲》(1981年出版)、《鲁迅散论》(1982年出版)、《袁中郎研究》(1983年出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论》(1984年出版)、《新文学渊源》(1986年出版)、《子产评传》(1987年出版);又主编《中国近代文学史》(1988年出版)、《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散文集》(即将出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鉴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尚处于拓荒的阶段,任访秋作为老一代著名学者对这一学科的率先开拓并取得丰硕成果,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裴效维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06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