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从维熙
释义
从维熙1933—

当代作家。笔名碧征、从缨。祖籍山东,生于河北玉田县。祖父是清末秀才,曾为孙儿开蒙,授“千家诗”。父亲毕业于天津北洋工学院。28岁时因肺病死于投奔革命圣地延安的途中,从维熙时年4岁。童年时代,听羊倌讲述民间故事、读书、捕鸟、捉鱼,乡野生活陶冶了他的心灵。开始阅读《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文学名著和《施公案》、《蜀山剑侠传》等大量武侠小说。为了儿子不致失学,母亲送他到北京的亲戚家借读,并在北京有钱人家做保姆供儿子上学。他曾回忆说:“这段艰难的生活,是我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我开始觉察到那个社会如同一盘石磨,有钱人花天酒地,穷苦人在磨缝里挣扎。”(《文学的梦——答彦火》)。到北京的第二年,他第 一次拿起笔写了小说《大红门里的笑声》,虽未问世,但从此却一发不可收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1950年,他考入了北京师范学校,如饥似渴地阅读解放区和古今中外的文学著作。孙犁和屠格涅夫的作品给予他特别强烈的影响。1950年11月,他在北京《新民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战场上》,这是一篇反映学校师生积极投身抗美援朝运动的小故事。随后,又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等报刊上发表了热情歌颂新生活的《老莱子卖鱼》、《七月雨》、《美国之夜》、《共同的仇恨》、《红旗》、《社里的鸡鸭》等散文、诗歌和小说。1953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到北京远郊青龙桥小学任教。执教之余,陆续发表了《远离》、《芦花开放的时候》等小说。1954年春,他被调到《北京日报》,先任文艺编辑,后做记者。1955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说散文集《七月雨》,翌年又出版了《曙光升起的早晨》。这些取材农村新生活的作品,师承孙犁,格调清新。不久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开始了专业作家生涯。1956年参加全国青年创作者会议。1957年1月,他出版了描写中国北方农村合作社中两种思想、两条道路斗争的长篇《南河春晓》。正当他根据1955年、1956年两次深入北大荒青年垦荒队生活准备创作长篇《第一片黑土》(即《北国草》)时,卷进一场严酷的政治风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沉入社会最低层21年。在渤海湾,在黄河之滨,他赶过车,烧过石灰,种过水稻,下过煤窑,几次死里逃生。在苦难中,他坚持创作。1975年他创作了具有自传色彩的中篇《远去的白帆》。1977年,为纪念周总理他写了长诗《一月的怀念》。1978年他发表了短篇《女瓦斯员》、《春水在残冰下流》,“揭开五十年代北京作家群文艺复兴的序幕”(刘绍棠《从维熙剪影》)。这些作品和《梧桐雨》等13篇小说,画出了他21年坎坷生活的轨迹。1979年初彻底平反后他回到北京,迅即向读者献出《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个弹孔》、《杜鹃声声》等中篇,以震憾人心的笔墨描绘了中华民族在与厄运殊死搏斗中不屈不挠的雄姿。《大墙下的红玉兰》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十个弹孔》被搬上银幕,获文化部1980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1980年后,他发表了《泥泞》、《第七个是哑巴》、《遗落在海滩的脚印》、《没有嫁娘的婚礼》等作品,继续开掘从《大墙下的红玉兰》开始的反映监狱和劳改农场生活的“大墙文学”。以后又发表了中篇《伞》、《燃烧的记忆》、《鼎》、《远去的白帆》等作品,后者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3年发表长篇小说《北国草》。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春,他发表长篇《断桥》,同时发表系列中篇《鹿回头》的第一部《风泪眼》。

从维熙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中国作协理事、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北京市政协常委。

傅信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20-921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