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从牯岭到东京
释义
从牯岭到东京

现代文学评论文。茅盾作。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10月10日第19卷第10期。文章谈了自己创作《蚀》三部曲的经验和看法。虽然人家认定他是自然主义的信徒,但他实在不曾依了自然主义的要求去创作。他是真实地去生活,经历了动乱的中国最复杂的人生一幕,终于感得了幻灭的悲哀和人生的矛盾,而尚执著于生活,想要在迷乱灰色的人生中发一星微光,这才开始创作的。他不是为要做小说才去体验人生的。因此,他只能说老实话,把自己的一点幻灭、悲观和消沉,真实地表现在小说里。他承认自已没有指出一条出路,因为他一开始就不赞成一年来许多人呼喊的“出路”,他不愿做一个留声机。

其次,发表了对国内文坛的意见。认为当时一些所谓“无产阶级文艺”的新作品是“标语口号文学”,有革命热情,却忽略了文艺的本质,或只把文艺看作宣传工作,或缺乏文艺素养。因而被推许为最有革命性的作品却被并不反对革命文艺的人们所摇头叹息。这不能责怪别人不革命。一种新形式新精神的文艺,如果没有相对的读者群,那么这种文艺不是枯萎,就是历史上的奇迹,不能成为推动时代的精神产物。现在的新作品虽然说是为劳苦群众写的,但劳苦大众不能读,也听不懂。因为新作品的语言太欧化或太文言化。结果只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阅读。这种新作品不是不可写,而是说有些作品也应该为小资产阶级而作。有些人说小资产阶级都不革命,那太武断,中国革命还不能全然抛开小资产阶级。应该深入他们中间,把题材转移到小商人和中小农等,不用太多的新名词,不用欧化的句法,不要说教而是质朴有力地描写。悲观颓丧的色彩应消灭,但一味狂喊口号也大可不必再继续下去。文章发表后,曾在进步文学界引起广泛的反响。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19-92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2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