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从民族解放运动中来看新文学的发展 |
释义 | 从民族解放运动中来看新文学的发展 现代评论文。周扬作。刊载于1939年3月16日《文艺战线》第1卷第2期。文章指出,中国新文学运动从一开始就同民族解放运动密切联系。新文学的三个阶段,文学革命运动、革命文学运动、统一战线运动,都和反帝民族斗争相配合。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的特点决定的。“五四”文学运动是整个爱国运动的一部分,革命文学是在“五卅”事件的直接刺激下产生的。文学上的统一战线运动更是配合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提出的,是文学上空前未有的旗帜鲜明的民族阵线。新文学的前驱谭嗣同、黄遵宪、梁启超都留下了浓烈的爱国主义作品,严复、林纾等的翻译西洋名著也是为了民族自强图存。新文学作家如鲁迅、早期的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叶绍钧的作品都反映了民族解放思想。但是新文学的民族解放思想不只限于单纯的民族革命和明显的反帝主题,而是采取一种反对压迫的一般的民主主义的内容。这个民主主义的文化,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思想接近,同时带有反帝的特色。要完成民主革命,必须凭借千百万群众的力量,而倾向于工农大众的文艺就会发生。革命文学最彻底地执行了民主主义的使命。作者认为“九·一八”以前的文学中,反帝的主题远不如反封建的多。其原因,一是中国新文学运动是接受西洋学术思想而兴起的,新文化的倡导者几乎都受过西欧文化的影响。二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绝大多数作家都同土地和农民保持密切联系,所以多写身受封建的压迫和一般农民的生活与痛苦。三是帝国主义在武力侵略后采取的政治文化侵略,使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特别尖锐化。但反帝主题的稀少不能视为民族解放思想的淡薄。华北事变后,作品集中到反日的主题,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工农大众的阶级立场与民族立场相一致。这是反帝文学新的特征。 冯志伟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17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