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沈德潜 |
释义 | 沈德潜1673—1769 清诗论家、诗人。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苏州)人。早有诗名,但屡困科场,长期以授徒为业。乾隆元年(1736)膺举博学鸿词,依旧报罢。至乾隆三年,始中举人。次年成进士,时已67岁。此后则以诗受知于乾隆皇帝,几年之间从翰林院编修一直仕至礼部侍郎,赠礼部尚书及太子太傅衔致仕,卒后又加赠太子太师,赐祭葬,谥文悫。 沈德潜是清代初期至中叶过渡时期的著名诗论家和诗人。他为王士禛的再传弟子,叶燮的学生,但诗学观点却与二人都不相同。他论诗倡导“格调”说,专门标举唐诗的“体格声调”,认为后世“不能竟越三唐之格”(《说诗晬语》卷上)。这种理论,实质上是明七子“诗必盛唐”说的翻版。它提倡复古模仿,并且局限于“三唐”——实质也就是“盛唐”之“格”,在清代诗歌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一股倒退的逆流,起着消极作用。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他特别强调“和性情,厚人伦,医政治”的社会功用,极力宣扬“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要求诗歌创作“一归于和平中正”(《重订唐诗别裁集序》)。这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显然对维护和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有利。总之,沈德潜的诗歌理论,其消极面、保守面较为明显。正如文廷式所说:“本朝诗学,沈归愚坏之。”(《琴风余谭》) 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也和明七子一样,古诗摹汉魏,近体法盛唐,大抵“有规矩法度而少真气”,“袭盛唐之面目”而“绝无出奇生新、略加变化处”(朱庭珍《筱园诗话》卷2)。在内容方面,他的诗歌大量歌功颂德,点缀“盛世”,颇不足取。也有一部分作品描写自然灾害,反映民生疾苦,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黑暗和罪恶,虽然其宗旨在于“以微言通讽谕”(《施觉庵考功诗序》),但客观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沈德潜在当时的诗坛上影响很大。他按照“格调”说标准编选的唐诗、明诗、清诗3种“别裁集”,流传十分广泛。早年在家乡苏州,他曾结举过“城南诗社”和“北郭诗社”,联系了不少同行辈的诗人。他还带出了许多学生,比较著名的有王鸣盛、王昶、钱大昕等7人,时称“吴中七子”。稍后的黄景仁,也多少受到过沈德潜的影响。 沈德潜著有《沈归愚诗文全集》。后世对他的研究不多,并且大都侧重其诗歌理论。 朱则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172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