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反“题材决定”论
释义
反“题材决定”论

当代文艺思想论争中的论点之一。在文学创作的题材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一直存在着较大分歧。早在1946年,胡风在他的著作中就批驳过“题材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文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题材而主要在于作家的“战斗立场”、“创作方法”等方面。在1955年开展的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运动中,胡风的这一观点受到否定和批判。在这以后,尽管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陆定一在1956年5月26日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告时,专门指出在题材问题上,“党从未加以限制”,但题材问题的左倾观点仍然困扰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1961年3月《文艺报》发表《题材问题》专题,指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齐放,必须破除题材问题上的清规戒律”。认为“对于近来一个时候表现在题材问题上的片面化、狭隘化观点的新的滋长”,“不能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该刊在同年第6、7期开辟了“题材问题讨论”的专栏,对题材问题上的各种片面化观点展开批评。但是,到了1963年1月,由当时上海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提出,由张春桥、姚文元等大肆加以鼓吹的“写十三年”的口号,实际上就是对《文艺报》专论的公开否定,其理论基础就是“题材决定”论。这个口号在1963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的文艺工作会议曾引起过争论。受到当时文艺界负责人周扬、林默涵、邵荃麟等人的批评。1966年2月,林彪、江青在他们秘密炮制的所谓《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里,把建国后文艺界历次对“题材决定”论的批评,概括为所谓“资产阶级”、“修正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性论点之一“反‘题材决定’论”。“文革”期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 一伙大肆鼓吹“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与“写十三年”口号一脉相承,是他们利用题材问题上的谬误理论为其阴谋政治服务的一种典型表现。

冉隆中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985-986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0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