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秧歌运动 |
释义 | 新秧歌运动 现代文学运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秧歌运动。新秧歌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和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现实生活内容,剧情简单却生动有趣,因而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新秧歌运动开展得最早、成就和影响较大的是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由于人们对新秧歌的看法不同,1941年春《晋察冀日报》曾对此展开过讨论。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搜集整理当地流行的包括秧歌在内的民间文艺形式。1943年春节,“鲁艺”文工团首先成功地演出了由王大化、李波、路由创作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原名《王小二开荒》),在延安引起了轰动。《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誉之为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接着,其它专业文艺团体竞相编写新秧歌,机关、学校也纷纷组织业余秧歌队进行排演。同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作出《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号召普遍发展易演易懂的话剧和歌剧,从而促进了工农兵群众性的创作演出活动蓬勃开展。至1944年春节,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现了新秧歌剧演出的高潮,仅延安27个业余秧歌队就演出了150多个节目,出现了万人空巷的盛况。嗣后,该运动又迅速地在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起来。运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新秧歌剧,如《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牛永贵挂彩》(又名《牛永贵负伤》)、《刘二起家》、《红布条》等,反映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多方面的新生活。风格大多朴素明快、刚健清新。新秧歌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文艺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促进了专业文艺工作者与群众业余文艺活动的结合,同时也促进了秧歌剧的进一步提高。此后不久,以《白毛女》为代表的大型新歌剧便应运而生。 臧恩钰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64-6065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