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庄子 |
释义 | 庄子 先秦道家典籍。战国庄周及其门人撰。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宋国蒙人,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中的有关记载,他曾为蒙漆园吏,一生贫困,不同流俗,楚威王以千金迎其为相,被拒绝。 《庄子》为道家经典之一。原有52篇,今存33篇,其中分内7篇,外15篇,杂11篇。在唐代,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故号庄周为“南华真人”,称是书为《南华真经》。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外、杂篇为其弟子及后来道家所撰述。内篇比较完整,思想自成体系,外、杂篇在文学风格和某些具体问题上与内篇稍有差异,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有些方面并有发展。 《庄子》内容丰富复杂,其中包含庄子学派的哲学、美学、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的观念与思想,其核心则在于哲学。《庄子》哲学,关键在于破除对于“形躯我”和“认知我”的执着,而高扬一不追求价值实现的观赏心灵之“情意我”。在进行论证和阐述时,该书又“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史记》),故在文学上也有极高的价值。鲁迅谓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千,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是为定评。 《庄子》为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所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多用寓言故事来论道说理,极富形象性。全书创造了一大批至人、真人、神人的形象,如姑射山之神、南郭子綦等。尚有许多生物界的形象,如鲲、鹏、大瓠等。在对这些形象的描绘中,《庄子》充分展示了神奇奔放的想象力,如说姑射山之神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御龙,游于四海之外,达到了完全超越于自然力之上的绝对自由。又如在揭露现实之丑恶时,设想连髑髅也不愿复活再来人间受苦。此书由于这类出人意表的奇特想象,曾被推为“天下第一奇书”(金圣叹)。 《庄子》寓言故事中的形象不仅是为了喻道明理,其间还浸润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具有在感情层次上感染读者的力量。如庄子过惠施墓,用“匠石运斤成风”的寓言来表达自己丧失知己的悲痛,其中蕴含着对惠施那种知己之感的莫大珍惜,使人感受到2人间深厚的情谊。又如“曹商使秦”一则,以“所治愈下,得车愈多”的犀利分析,对靠不择手段来达到目的的卑鄙行为作了辛辣的讽刺,作者的愤慨、厌恶和鄙夷之情表现得十分强烈。 庄子对后世文学有多方面影响。其放旷达观的人生观、桀骜独立的人格精神,以及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变化万端的文学语言,影响了中国历史上无数的作家,如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鲁迅等,无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历代《庄子》注本极多。较常用的有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是书收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陆德明音义全文,并吸取了清代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成果,是研究《庄子》的基本资料。王先谦《庄子集解》,简明精当,较多地反映了清代的朴学成果,不失为一重要版本。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是以西方哲学的观念和眼光来研究庄子的尝试,富有启发性。曹础基《庄子浅注》,简明易懂,最宜初读。 吴先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259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