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文章家。又作错。颍川(郡治在河南禹县)人。早年学申商刑名之学,为人深刻峭直。初为太常掌故,汉文帝时从原秦朝的博士伏生受《尚书》。历任太子舍人、门大夫、迁博士。由于上书很合皇帝的心意,拜太子家令,颇获太子赏识,被称之为“智囊”。太子即位,是为汉景帝。晁错被任为内史,迁御史大夫。他力主削并诸候,又更法令30章,意在巩固汉代中央政权,却因此引起诸侯强烈不满。吴楚等7国叛乱,即以“诛晁错”为口实。汉景帝用袁盎等人的计谋,杀晁错于东市,以期消7国的怨恨。晁错留下策论之文多篇,是汉代重要的政论文作家。鲁迅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晁错与贾谊一样,“为文皆疏直激切,尽所欲言”,而从文学角度来看,“(贾)谊尤有文彩”,晁错则显得“沉实”。鲁迅认为,晁错的《贤良对策》、《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同贾谊的《治安策》、《过秦论》“皆为西汉鸿文”。据《隋书·经籍志》,梁有《晁错集》3卷,但原本久已亡佚。他的文章见于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18)。《汉书·艺文志》在法家类中著录有《错》31篇,但未见传本。清人马国翰辑有《氏新书》1卷,收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之中。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