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春秋三传 |
释义 | 春秋三传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三传,即相传阐述《春秋》大义和史事的《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3部书,合称“春秋三传”。但《左传》现在一般认为是独立于《春秋》的编年体史籍,非传《春秋》之作,其史学与文学价值比其余2传都高。《春秋》作者旧说为孔子,《孟子·滕文公》载孟子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但现在一般认为《春秋》作者为鲁国史官,他们的姓名已经失传。孔子曾以《春秋》为教材传授门生,至后世即推测孔子为其作者。 从文学角度看,《春秋》是记事散文的雏形。在遣词选字方面,有些已很精确,如记载战争,分别用“伐、侵、袭、入、克、战、取”等不同的词汇记述不同的战役,以区分战争的性质、情况以及作者的评价。《春秋》记事简略明白,叙述错落有致,如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公羊传》说,这样记是先听见有物坠地(闻),用目一看,是石(见);数一数,是五个(察)。这样解释《春秋》的叙事逻辑,对后代文章写作是很有启发的。 后世又有“春秋笔法”之说。它的内容如《左传》成公十四年所说:“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从文章的角度看,所谓“春秋笔法”就是在用词、称谓、词序排列和叙述上严加规定和区分,,以这些方面的不同来显示作者的褒贬抑扬,以达到历史的劝惩作用。这对深入研究文章的表达方法,丰富修辞内容具有促进作用。但也有对此附会穿凿,搞得十分繁琐和神秘的。 《春秋》从汉代开始被尊为经典,后与“三传”一起收入《十三经注疏》,现在也以这一版本最为通行。 吴先宁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411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