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新月派文学主张的论争
释义
新月派文学主张的论争

现代文学论争。1928年3月10日,《新月》第1卷第1号发表了徐志摩起草的发刊辞《新月的态度》,文中攻击所谓感伤派等13个文艺派别,并提出“我们要充分的发挥这一双伟大的原则——尊严与健康。尊严,它的声音可以唤回在歧路上彷徨的人生。健康,它的力量可以消灭一切侵蚀思想与生活的病菌”。1928年6月10日,梁实秋在《新月》第1卷第4号发表《文学与革命》一文,认为在文学上,只有革命时期中的文学,并无所谓革命的文学。他说贫贱阶级与富贵阶级里都有少数有文学品味的人,也都有一大半不能鉴赏文学的人。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伟大的文学足以启发革命运动;革命运动仅能影响到较少的作家。

对于新月派的文学主张,左翼作家进行了批评与驳斥。1928年7月10日,彭康在《创造月刊》第1卷第12期发表《什么是“健康”与“尊严”?》一文,认为新月派之所以标举这两个原则,是因为他们的尊严与健康受到了折辱与妨害,而新兴的革命阶级获得了尊严,增进了健康。8月10日,冯乃超在《创造月刊》第2卷第1期发表《冷静的头脑》一文,批评了梁实秋的人性论,指出“艺术是有阶级性的”,并阐述了“革命文学的必然性”。

1929年9月10日,梁实秋在《新月》第2卷第6和7期合刊上发表《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一文进行答辩,认为“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文学就没有阶级的区别”,“近年来所谓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据我考查,在理论上尚不能成立,在实际上也并未成功”。在这期间,鲁迅相继发表了《新月社批评家的任务》、《“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文章,对新月派的主张予以批评。鲁迅指出,新月社批评家的目的,是维持旧的社会秩序。鲁迅认为,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做无产文学。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有些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凡文艺必有所宣传,但不是所有宣传式的文字都是文学。无产者文学是为了以自己的力量,来解放本阶级并及一切阶级而斗争的一翼,所要的是全般,不是一角的地位。这场论争,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蓝棣之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八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023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30 18: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