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抗战时期关于报告文学的讨论 |
释义 | 抗战时期关于报告文学的讨论 现代文学论争。“左联”时期,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兴起,文艺界曾就有关的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到了抗战初期,报告文学创作进入了兴盛时期。与此同时,关于报告文学的理论探讨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取得重要的收获。当时,文艺界中一些人呼唤伟大的作品出现,但认为报告文学算不得、也不可能产生伟大作品,王平陵甚至否认报告文学这一品种,认为它只是“有人巧立的一个新名目”(《论报告文学》)。但许多作家则不同意这种观点。茅盾在对报告文学作品进行大力扶植的同时,还撰文指出报告文学并不比小说低一等,“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他还希望作者们“十二分的熟悉”自己所写的事物,努力克服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公式主义的克服》)。胡风在《论战争期的一个战斗的文艺形式》一文中,阐述了新兴的旅行通讯的文艺形式对报告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对报告文学创作中的流弊作了批评。周行在《再论抗战文艺创作活动》中,强调报告文学“最中心的任务还是在于正确而迅速的报告事实”,同时指出这一“形式”本身,又“多少限制了其内容表现的深刻性”。罗荪在《谈报告文学》中,从报告文学作者的素质着手,分析了抗战以来报告文学作品的“缺憾”。何其芳的《报告文学纵横谈》,则针对报告文学创作中“以幻想代替真实”和“模仿外国”的“形式主义的倾向”,提出报告文学的“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问题。以群的《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和田仲济的《报告文学的产生及其成长》两文,对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作了系统的考察和论述。有关的重要理论文章,还有曹聚仁的《报告文学论》、胡仲持的《论报告文学》、李广田的《谈报告文学》、周钢鸣的《怎样写报告文学》、刘丰的《报告文学与报告文学者》等。这场大规模的讨论,在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龚明德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五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2868页.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