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京派”作家群
释义
“京派”作家群

现代文学流派。“京派”作家指20年代末期以后,活跃在以北平为中心的中国北方文坛上的作家群。最初,“京派”作家是指滞留北方而又没有加入“左联”的“文学研究会”的一些作家。后来,清华、北大、燕京等大学的师生,出版了《骆驼草》等刊物,形成了松散的群体。1933年沈从文和杨振声主编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为北方文坛的重要阵地,团结了在京、津读书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萧乾、林庚、芦焚等一批青年作家。1934年1月《文学季刊》在北平创刊,进一步促成了“京派”作家群的形成。后来李健吾、朱光潜、梁宗岱等陆续回国,又扩充了“京派”作家群的力量。1937年5月朱光潜在北平主编《文学杂志》,先后聚集在《文学杂志》和《大公报》文艺副刊周围的小说家,有沈从文、废名、凌叔华、芦焚、林徽因、萧乾等,形成了比较整齐的作家群体。

“京派”作家群并不是严格的文学社团,其成员多数是学者型作家,有比较相近的人生目标和艺术追求。文人学者的职业特点和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使他们在政治上企望保持不偏不倚的中间态度,在艺术上追求一种“纯正的文学趣味”(朱光潜语),因而对左翼文学常常保持一定的距离,对商业化文学观也十分鄙薄,显示了它与上海文坛各种文学群体的区别。抗日战争爆发后,作为“京派”作家主要活动阵地的《大公报·文艺》南迁,《文学杂志》也随之停刊。北平沦陷,“京派”得以滋生的地理文化条件被打破,作家们先后撤离北平,何其芳、卡之琳等人投奔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多数人转辗流离,寄寓他乡,至此,“京派”作家群便解体了。1947年6月《文学杂志》复刊,主要撰稿者仍是“京派”作家,《复刊卷头语》重申了办刊宗旨,显出了更鲜明的“中间路线”的思想色彩。1948年11月该刊终刊后,“京派”作家群便不复存在了。

李犁耘

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900页.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33193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2: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