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作者或作品:

 

词条 李贽
释义 李贽

(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温陵居士。初姓林,名载贽,以避祸改姓。福建泉州府晋江(今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榜名李载贽。三十五年,谒选河南共城教谕,三十八年迁南国子监博士,数月,丁父忧归。四十一年服阕,补北国子监博士,旋以祖父讣,奔丧南返。四十五年补礼部司务,十二月世宗崩,子载厚继位,以避讳更名李贽。隆庆四年(1570)转南礼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万历五年(1577),简放云南姚安知府,八年任满辞归。辞官后寓居湖北黄安,依耿定向﹑耿定理兄弟,教授耿家子弟,因与耿定向论争,移居麻城维摩庵。十七年春,送妻女回籍,于龙湖芝佛院落发,以讲学﹑著述为事,完成《初谭集》﹑《焚书》,十八年在麻城刊《焚书》。二十五年应巡抚梅国桢之请往山西大同,修订所著之《藏书》,二十七年《藏书》刊行于南京。翌年重回龙湖,地方官以“维持风化”为名,火烧龙湖芝佛院,由弟子杨定见等人护卫,避于河南商城黄檗山。翌年随友人马经纶往北通州,寄寓于经纶之别业,作《续焚书》。三十年,为礼科给事中张问达所劾,以“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系狱,闻将押送回福建,乃自经于狱中,年七十六。李贽论学兼取阳明心学及禅学,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之说,以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为文则主“童心”,反对“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所论时人多以为异端,钱谦益云:“卓吾所著书,于上下数千年之间,别出手眼”(《列朝诗集“小传”》),一时倾动天下,影响一代思想与文学。所作多经史文籍评议文字。《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九正易因》不分卷﹑《藏书》六十八卷﹑《续藏书》二十七卷﹑《初潭集》十二卷﹑《李温陵集》二十卷﹑《三异人集》二十二卷(收方孝儒﹑于谦﹑杨继盛诗文,贽各为之评)及《读升庵集》二十卷,皆有明刊本传世。另有明刊本《李氏焚书》六卷﹑《李氏续焚书》五卷。自杀后一时名震遐迩,今传署“卓吾评”之经史文籍,除《史纲评要》等少数外,多为书贾所托。明季所刻之《李氏丛书》﹑《李氏六书》﹑《李氏全书》等所收则真伪杂陈。李贽万历二十八年致其友人信中曾谈及批点《水浒》之事(见《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袁中道《游居杮录》亦记其亲见贽“逐字批点”《水浒》之事,然明季标署李贽评点之《水浒传》非一部,前人多疑出自叶昼﹑袁无涯等人托名。其余署名“李卓吾批评”之小说戏曲,如《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李卓吾批点残唐五代史演义传》等,也皆出于伪托。其文为时所重,清黄宗羲《明文海》选录十一篇。偶为诗,《李温陵集》二十卷末卷收诗一百五十余首。清钱谦益《列朝诗集》闰集录其诗三首,清张豫章《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据之录诗三首。又陈继儒《乐府先春》有署名散曲套数一套,未知是否出伪托。生平见袁宏道《李温陵传》(《珂雪斋前集》卷一六)﹑清张廷玉《明史》卷二二一。

出自:《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明代卷》
随便看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8: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