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渔 |
释义 | 李渔 (1610—1680)初名仙侣,后改今名,字谪凡,一字笠鸿,号笠翁,又号天徒﹑贱居者﹑笠道人﹑李十郎﹑随庵主人﹑觉世稗官﹑新亭樵客﹑湖上笠翁等,浙江兰谿人。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襁褓识字,初辨四声,发尚未燥,被誉为神童。约年十八,还兰谿。以五经受知于学使许豸,补博士弟子员。崇祯十年,入府学。此后屡赴乡试,皆不第。客金华同知许豸署。清兵破金华,乃避居深山。既回故乡,建伊山别业,归农学圃。家境日衰。清顺治八年后,移居杭州,卖文为生。约于顺治十六年,移家南京,名所居曰芥子园。开设书铺,编纂刊刻图书。又率家优闯荡江湖卖艺,足迹半天下,广交达官显贵,文坛名流。如与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周亮工﹑尤侗﹑余怀﹑王士禛﹑施闰章﹑丁澎﹑宋荦等,皆有往还。康熙十六年,返杭州以终老。卒,葬西湖方家峪九曜山之阳。李渔主要成就在于戏曲创作﹑戏曲理论和小说创作。其戏曲作品,以喜剧为主。杨恩寿《词余丛话》言其“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浑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享其重名也”。于戏曲理论,李渔创获甚巨。其《闲情偶记》之《词曲部》论戏曲创作,《演习》﹑《声容》二部论舞台艺术,综而观之,自成一套完整理论,备受后人推崇论者以为李渔乃世界史上继亚里斯多德之后首次论述戏剧与其他文学样式巨别之第一人。刘廷玑《在园杂志》言李渔小说“造意创词,皆极尖新”。孙楷第《十二楼序》言其“差不多都是戛戛独造,不拾人牙慧”,“篇篇有篇篇的境界风趣,绝无重复相似的毛病”。“说到清朝的短篇小说,除笠翁外,真是没有第二人了”。李渔于园林﹑花木﹑美食之研究,都有相当造诣。此外,亦颇留心于经世之学。所著戏曲有传奇《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凰求凤》﹑《奈何天》(一名《奇福记》)﹑《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一名《梦中楼》)﹑《慎鸾交》,俱二卷,合为《笠翁传奇十种》刊行。短篇白话小说《无声戏》前后二集各若干篇,合为《无声戏合集》刊行,杜濬序,今存刊本已残缺不全。十二回本《无声戏》,有刊本。大连图书馆藏日本钞本《莲城璧全集》一二回《外编》六卷(残存四卷),《全集》每回《外编》每卷各演一故事,共计存一六篇,《无声戏》诸篇都在其中,另有溢出其外者。《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凡一二卷,其十二故事中,各有一楼,故名,有刊本。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一六卷﹑《肉蒲团》六卷二○回,俱行于世。《笠翁一家言全集》凡《一家言文集》四卷﹑《诗集》八卷﹑《二集》一二卷﹑《别集》四卷﹑《笠翁词韵》四卷﹑《耐歌词》四卷首一卷﹑《闲情偶记》一六卷。又《窥词管见》一卷,入《词话丛编》,《笠翁剧论》二卷,入《新曲苑》,《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一卷﹑《笠翁偶集摘录》一卷,入《香艳丛书》。编有《资治新书初集》一四卷《二集》二○卷,乃所选辑明清地方官之案牍。又《尺牍初征》一二卷﹑《古笑史》三四卷。又有《四六初征》﹑《列朝文选》﹑《明诗类苑》﹑《芥子园画谱》等。生平事迹见《李渔传记资料》﹑肖荣《李渔评传》﹑单锦珩《李渔传》等。(赵杏根钟明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