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谦益 |
释义 | 钱谦益 (1582—1664)字受之,一字牧斋,晚号蒙叟,自称绛云老人﹑东涧遗老,江南常熟(今属江苏)人。早年已是东林党重要人物,被魏忠贤党目为“浪子燕青”。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太子中允﹑詹事﹑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等官。因遭温体仁诬陷革职,后又入狱。狱解后回里。南明福王立,被起用为礼部尚书,与马士英相勾结。清顺治二年降清,任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六个月即南归,不复出仕。钱谦益自顺治三年南归后,即开始进行反清秘密活动。黄毓祺﹑姚志卓起兵,都给以资助,且因黄毓祺一案,系江宁狱经年。谦益两门人,瞿式耜在桂林,郑成功在海上,都与他通声气。顺治九年,李定国承桂王命,曾以蜡书命谦益联络东南。他乡居白茆之芙蓉庄,与遗民如黄宗羲﹑熊开元﹑弘储﹑归庄﹑屈大均﹑吕留良等,往还其间,密有所图。他还往返于金华﹑松江等地,促使马进宝反清。所有这些活动,或隐或显地反映在《有学》﹑《投笔》等集中。他一方面与南明政权有联系,但一方面又为其子侄辈营谋应清王朝科举试,且与清方在江南的疆吏如郎廷佐﹑土国宝﹑梁化凤等相周旋,屡见于诗文尺牍。钱谦益在文学史上,为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他早年诗文从明七子入手,随即弃去,学宋濂及归有光的唐宋派古文,黄宗羲称他为“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诗亦摆脱七子,出入唐﹑宋,融杜甫﹑韩愈﹑卢仝﹑李商隐﹑苏轼﹑陆游﹑元好问于一炉,而自成面目。归庄说他“除榛莽,塞径窦,然后诗家始知趋于正道,还之大雅”。他奖励后辈,不遗余力,给冯班﹑王士禛﹑宋琬﹑施闰章﹑屈大均等人的诗集作序,诸人由此成名。与他合称“江左三大家”的吴伟业﹑龚鼎孳的诗集,他也为之写序。顾炎武与傅山论当时司文章之任者,谓“牧斋死而江南无人胜此矣。”钱谦益不仅在创作上有建树,在文学理论上也有贡献。如批判明七子之摹拟﹑竟陵派之纤仄,反对“妙悟”说,作诗强调“有本”,强调真性情要由时代的激发等等。钱谦益于文学外,经﹑史﹑释﹑道之学,都曾深入研究,见于他的专著和文集中。阎若璩说:“吾从海内读书者逝,博而能精,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仅仅得三人焉,曰钱牧斋宗伯也,顾亭林处士及黄南雷而三。”又说:“何尝有第四人。”钱谦益著《初学集》一一○卷﹑《有学集》五○卷﹑《投笔集》二卷(以上三种的诗,都有钱曾笺注本)﹑《苦海集》一卷﹑《牧斋晚年家乘文》一卷﹑《尺牍》三卷﹑《有学集文钞补遗》一二册﹑《有学集文集补遗》三卷﹑《牧斋外集》六卷,清末人尚辑有《牧斋集补》。又选《列朝诗集》八一卷﹑《吾炙集》一卷。其它著有《开国群雄事略》三○卷﹑《明史断略》﹑《楞严蒙钞》一○卷﹑《金刚心经蒙钞》四卷﹑《杜诗笺注》二○卷。均有印本或钞本传世。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卷七九《贰臣传乙》﹑《清史稿》卷四八四《文苑》一﹑顾苓《东涧遗老钱公别传》﹑章炳麟《章太炎文录别录甲》﹑《清诗纪事初编》卷三﹑《清诗纪事》﹑金鹤冲《钱牧斋先生年谱》﹑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考订生平尤详。(钱仲联)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