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敖陶孙 |
释义 | 敖陶孙 (1154——1227)字器之,号臞翁﹑臞庵,福清(今属福建)人。淳熙七年乡荐第一,省试下第,客居昆山。淳熙末,为太学生,朱熹罢官,作《追送赋》,言词愤激(牟𪩘《潘善甫诗序》)。又赋《甲寅行》诗悼赵汝愚,有“狼胡无地居姬旦,鱼腹终天吊屈原”﹑“九原若遇韩忠献,休说如今有末孙”之语,大忤韩侂胄,逃入闽,被捕入京,以书乞哀而免祸(《四朝闻见录》丙集)。五年,中进士,历官海门县簿﹑漳州教授﹑广东转运司主管文字﹑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兼南外宗正簿。宝庆元年,又因“梧桐秋雨何王府,杨柳春风彼相桥”之诗,被构陷于江湖诗祸之中,奉祠归乡。三年卒,年七十四。记览广博,为文有气骨,而尤以诗知名。其诗多古体,雄浑深厚(曹庭栋《宋百家诗存》卷一一《臞庵集》),王士禛祯谓其“古诗歌行颇有盛时江西风味”(《带经堂诗话》卷一○)。所作博采众长,风格多样。如《奉寄旌德尉刘申之》有黄庭坚的生涩瘦理,而《一日复一日》﹑《佳人珮明月赠俞德章》又有汉魏乐府的古朴浑灏(《历代诗发补遗》卷三○)。其《秋日杂兴》有感于“阵云起西北,中原暗黄尘”的局势,深为自己的“其无康时算,无路不得陈”而苦闷,因而“匣剑似识时,中宵哑然鸣。我说发悲歌,沾衣涕纵横”。可见其强烈的用世之心,与报国无门而矢志自励的情怀。敖陶孙曾经对刘克庄多所揄扬,在江湖诗作的发展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又作《诗评》,以形象的比喻评论前人,辞意雅确,“各得其当”(《诗源辩体》卷三五),历来备受称道。如评曹操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评王维诗如“秋水芙蓉,倚风自笑”;评苏轼诗“如屈注天潢,倒连沧海。变眩百怪,终归雄浑”,均能出言简约,抓住特点。评陈师道诗“冲寂自妍,不求识赏”,足以尽其诗,亦足以得其为人(《怀古录》卷中)。其自为诗,罕能与所评相称(《石洲诗话》卷四)。著有《臞翁诗集》二卷,有《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本﹑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两宋名贤小集》本。又有辑本,收入《江湖后集》卷一八至一九。《诗评》附见集中,又见《诗人玉屑》卷二。《全宋诗》卷二七○九至二七一三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六五九八收有其文。事迹见刘克庄《臞庵敖先生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四八)。(张宏生)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