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戴钧衡 |
释义 | 戴钧衡 (1814—1855)字存庄,号蓉洲。安徽桐城人。少嗜学。稍长,泛览百家,学益进。年二十,肆力于古文,喜乡先辈刘耕南文,“揣摩私效”(《味经山馆文钞·自序》)。年二十三,交许吾田,攻考证学,并刻印《蓉洲初稿》﹑时人毛嶽生﹑梅曾亮﹑姚莹等,惊为异才。年二十七,师事同里方东树,始觉所学皆非,转学宋五子书及经史。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三十年及咸丰二年(1852),先后入都,两应会试不第。结识曾国藩﹑邵懿辰﹑鲁一同﹑杨彝珍﹑吴敏树等人。太平军攻克桐城,避居临淮,抑郁得疾,呕血而卒。《清史列传》本传谓其“所为文,以才气胜。其始尚才华,继好伦理及事之有关实用者。后遭丧乱,益喜为感时论事,表彰忠义节烈之文”。张舜徽则谓:“钧衡之才之学,不逮方﹑姚,又远甚。其文辞亦气弱不能自振。虽欲从方东树之后,以卫道自任,亦何足以肩斯文之重,徒衍为空论而已。”(《清人文集别录·味经山馆文钞》)刘声木谓其诗“格调高逸,音节宏亮,跌宕纵横,瓣香太白。”(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本传)著有《味经山馆文钞》四卷﹑《味经山馆文续钞》三卷﹑《味经山馆诗钞》六卷﹑《味经山馆诗续钞》四卷﹑《尺牍》二卷﹑《书传补商》一七卷﹑《书传纂疑》六卷﹑《公车日记》二卷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六﹑《清史列传》卷七三﹑方宗诚《戴存庄权厝志》(《续碑传集》卷七九)﹑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一一﹑金天翮《皖志列传稿》卷六等。(牛仰山)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