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栻 |
释义 | 张栻 (1133——1180)字敬夫,一作钦夫,号南轩,又号葵轩,祖籍绵竹(今属四川),徙居长沙(今属湖南),张浚子。幼颖悟,长师胡宏,以圣贤自期。绍兴三十一年,随父至潭州,筑城南书院以教学者。三十二年,孝宗锐意北代,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辟为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力主抗金,反对议和。隆兴二年,汤思退用事,主和议,随父罢职。乾道二年,应刘珙之邀主讲岳麓书院。五年,知严州,与吕祖谦讲论为多。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兼侍讲,迁左司员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七年,归居长沙,讲学著述,成《论语解》﹑《孟子说》。淳熙元年,起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抚使。七年卒,年四十八,谥曰宣。淳祐初从祀孔子庙廷。张栻是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与朱熹﹑吕祖谦被时人誉为“东南三贤”。其主要成就在理学方面,以二程为宗,明义利之辨,反复阐明去人欲,存天理。朱熹尝称其文章“最好是奏议文字及往还书中论时事处,确实痛切,今却未敢编入”(《答胡季随书》),刘克庄论其奏疏“润温丽缛,可施之典册,非如陈琳﹑阮瑀工于书檄而已”(《张尚书集序》),时人亦谓其文“爽闿明白,务实求是”,奏议“慷慨激切”﹑“尽言无隐”(《道命录》卷八孔炜《南轩张宣公谥议》)。其诗有不带道学气者,刘克庄也称“其诗冲淡和平,可荐之郊庙,非如孟郊﹑贾岛鸣其穷愁而已”(《张尚书集序》)。著有《易说》﹑《论语解》﹑《孟子详说》﹑《二程粹言》﹑《南岳倡酬集》﹑《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南轩先生文集》等,清道光年间合刻为《南轩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出版有校点本《张栻全集》。《全宋诗》卷二四一四至二四二一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五七二一至五七二八收其文八卷。事迹见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杨万里《张左司传》﹑《宋史》卷四二九本传,胡宗楙编有《张宣公年谱》。(棘园)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