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先 |
释义 | 张先 (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张维子。仁宗天圣八年进士(《齐东野语》卷一五)。明道间,为宿州掾(《能改斋漫录》卷一七)。康定初,知吴江县(《中吴纪闻》卷三)。次年,签判嘉禾(《宛陵集》卷九)。晏殊知永兴军,辟为通判(《道山清话》)。历知渝州﹑虢州(《宛陵集》卷二一﹑二九)。熙宁间,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来往于杭州﹑吴兴之间,与苏轼﹑杨绘﹑李公择﹑柳瑾等相吟咏唱和,为众人所推仰(《宝真斋法书赞》卷一一关演跋《张子野诗稿帖》)。直至逝世之年,尚有词作。卒时年已八十九岁。张先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晁补之评其词云“张子野与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能改斋漫录》卷一六引)。张先的词内容有很多是描写男女之情,尽管其中不少酒席赠妓词,但也有大量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新颖之作。《一丛花令》词写闺阁女子的哀怨,“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春风”,清贺裳以为“无理而妙”(《皱水轩词筌》),以至于在当时就有“桃杏嫁东风郎中”之誉(《过庭录》)。《碧牡丹》追忆相识的歌姬,有“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之句,深情绵邈,有情不能自禁处(《词则》﹑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其馀如《归朝欢》(声转辘轳闻露井)﹑《浣溪沙》(楼倚春江百尺高),均为此类佳作。张先的词还涉及到宋代社会生活的诸方面。《宴春台慢》(丽日千门)展现宋时汴京的繁盛,都人游兴之酣畅。《木兰花》词“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描写江南水乡寒食佳节美景,句句景中有人,富于春天的蓬勃生机。他的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用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感,擅长在词句中嵌入“影”字,用以刻画那些隐现飘忽的客观事物,创造出一种清峭幽冷而又精妙无比的意境。《后山诗话》记载他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帘幕卷花影”(《归朝欢》),“堕轻絮无影”(《剪杜丹》),时人称诵,号为“张三影”。除此而外,还有很多描写“影”的名句,如“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木兰花》),“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青门引》),都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但是他的词作缺少铺叙的才能与组织结构的功夫,多用小令的作法写长调(夏敬观手批《子野词》),不能塑造出前后浑然一体的意境,李清照批评他“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引),倒也不是苟求之论。张先的诗在当时颇负盛名,苏轼称赞他“诗笔老妙,歌词乃其馀技耳”(《题张子野诗集后》),叶梦得也说他“能为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如《湖州西溪》诗“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棹声”,《吴江》诗“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仍以“影”字著称,被誉为有唐人诗气象,为当时之绝唱(《中吴纪闻》卷一﹑《逸老堂诗话》卷上)。然而就其总体而言,张先的诗仍嫌过于纤巧,风格变化不大(《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据《嘉泰吴兴志》卷一三著录张先有文集一百卷,“唯乐府传于世”。《宋史·艺文志》七著录有《张先诗》二十卷,元初方回则云“《子野诗集》湖州有之,近亡其本”(《瀛奎律髓汇评》卷四七)。可见其诗集佚亡于宋末元初。其词集有《张子野词》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明代有抄本流传。清康熙时,侯文灿始刻《安陆集》一卷,收入《十名家词集》。乾隆间,葛鸣阳重刻《安陆集》一卷,凡收词六十八首,后为《四库全书》祖本。鲍廷博得明代绿霏轩抄本《张子野词》二卷,较侯文灿本多出五十馀首,去其重复,补以辑遗,刻入《知不足斋丛书》,朱孝臧又据鲍本刻入《彊村丛书》。《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百七十馀首。《全宋诗》卷一七○录其诗十七首。事迹见《宋史翼》卷二六等。今人夏承焘编有《张子野年谱》。(李文泽)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