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九龄 |
释义 | 张九龄 (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幼聪敏,七岁知属文。长安二年,进士擢第。神龙三年,中材堪经邦科,始调校书郎。先天元年,应试道侔伊吕科,策高第,授左拾遗。秩满,去官归养,奉诏开大庾岭。开元六年迁左补阙。明年改礼部员外郎。八年,转司勋员外郎。十年,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十四年改太常少卿。十五年出为洪州刺史。十八年转桂州刺史﹑兼岭南按察使。十九年入为秘书少监,转工部侍郎,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明年,迁中书令,兼集贤学士知院事﹑修国史。二十三年,封始兴县伯。二十四年为李林甫所谮,改尚书右丞相。二十五年,贬荆州长史。二十八年病卒,年六十三。谥曰文献。九龄为开元朝贤相,王夫之谓其“抱忠清以终始,夐乎为一代泰山乔岳之风标”(《读通鉴论》)。早年即以文名,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其诗早期未脱台阁习气,后诗风大变,以五言古最为突出。《感遇》一二首,抒怀感事,兴寄深婉,颇得风骚之旨,历来与陈子昂《感遇》三八首相提并论。故沈德潜云:“唐初五言古渐趋于律,风骨未遒。陈正字起衰而诗品始正,张曲江继续而诗品乃醇。”(《唐诗别裁集》)其五律如《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湖口望庐山瀑布泉》等情致深婉,清淡自然,亦是当时佳作。且提携后进文士,不遗余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其于盛唐诗坛,影响匪细。有《曲江张先生文集》二○卷传世。《全唐诗》卷四七至四九编存其诗为三卷,所收较集为多,间有他人之作混入。《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一补诗二首。生平事迹见《旧唐书》卷九九﹑《新唐书》卷一二六本传﹑徐浩《唐尚书右丞相中书令张公神道碑》。年谱以何格恩编《张九龄年谱》及《曲江年谱拾遗》(《岭南学报》第四卷第二期)较为完备。(金涛声)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