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和 |
释义 | 金和 (1818—1885)字弓叔,号亚匏。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父早丧,母为吴敬梓之堂侄孙女,教之甚严。少工诗古文辞,为文终不求合程式,故仅为增生。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与其妻从弟张继庚等同谋颠覆,孤身潜逃出城至清营请兵,谋泄事败。后流离于安徽﹑江苏﹑浙江,坐馆谋食,又为厘捐局佐吏。咸丰十年再度流亡至粤东,寄幕为生,同治七年(1868)始归。飘泊潦倒十余年,而性尤兀傲。同治十二年应唐景星聘入轮船招商局。卒于上海。 金和身历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诗多有关时事,并及世态民情。名篇《兰陵女儿行》及《断指生歌》等称美敢于反抗残暴将帅之民女﹑书生。其诗长于叙事,尤擅讽刺,语颇恢诡,不循故常,自谓“半同日记”,“绝无家法”。陈衍谓“其古体极乎以文为诗之能事”(《近代诗钞》)。梁启超对其尤亟推崇,以为“意境﹑气象﹑魄力,求诸有清一代未睹其偶”(《秋蟪吟馆诗钞·序》),将其与黄遵宪并称为“中国文学革命的先驱”,“有诗以来一种大解放”(《晚清两大家诗钞题辞》)。胡适亦称其诗“有历史的价值”,“确可以算是代表时代的诗人”(《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而胡先骕则病其“骨格不高,锋利太甚”,“太欠剪裁,不中法度”,认为“去名家尚远”(《评金亚匏〈秋蟪吟馆诗〉》),甚至谓“岂但轻薄,直是刻毒”,“悖温柔敦厚之教”(《评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钱仲联以为“亚匏诗颇能密致,所欠者沉郁耳”(《梦苕庵诗话》)。著有《来云阁诗稿》,光绪十八年丹阳束氏刊。1914年金氏后人重刊为《秋蟪吟馆诗钞》六卷,《来云阁词钞》一卷﹑《来云阁文钞》一卷。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九三,束允泰《金文学小传》(《碑传集补》卷五一),陈宗枢《金亚匏年谱初稿》(天津中学《铃铛》第四期,1935年7月),金受申《晚清平民诗家金亚匏年谱》(《鲁东月刊》第一卷第七﹑八期)。(王飚)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