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孙盛 |
释义 | 孙盛 (302—373)晋史学家﹑散文家﹑玄学家。字安国。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遥)人。孙楚孙﹑孙绰从兄。怀帝永嘉五年(311),避乱过江。及长,博学强识,善玄言,足与殷浩相抗。尝与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毛悉落饭中。著《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无以难之,惟刘惔至,盛乃屈。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出为浏阳令,迁太守。明帝太宁间(325或稍后),荆州刺史陶侃请为参军。成帝咸和九年(334),陶侃卒,庾亮﹑庾翼﹑桓温相继为刺史,皆留为参军。穆帝永和二年(346),从桓温伐蜀,迁从事中郎。十年(354),又从温入关平洛,以功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颇贪贿货。温逮至荆州,又舍而不问。累迁散骑常侍﹑秘书监,领著作,加给事中。致仕,太元元年(373),卒于家。年七十二。 盛好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撰《魏氏春秋》二十卷﹑《魏氏春秋异同》八卷﹑《晋阳秋》三十二卷,佚。佚文散见《三国志》注﹑《世说新语》注等书及类书。《晋阳秋》,史称“词直而理正”,以不讳桓温枋头之败,为桓温所怒,盛诸子乃潜改之。盛又善文,本传谓其造诗﹑赋﹑论﹑难等数十篇,集十卷,佚。今存文六篇﹑《魏氏春秋评》四十三条﹑《魏氏春秋异同评》十条,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