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绍箕 |
释义 | 黄绍箕 (1854—1908)字仲弢,号鲜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之子。少承家学,工骈体文,金石书画,皆精于鉴别。光绪六年(1880)进士,改庶吉士,散馆钦定一等第一,授编修,旋赏加侍讲衔,充武英殿纂修。尝入张之洞幕,师事之,并娶其女侄。十四﹑五年间,游京师,与康有为交。甲午战起,国事濒危,乃有志经世,欲求自强。《马关条约》签订时,尝与文廷式等上书抗议。二十一年,康有为至江宁游说张之洞开上海强学会,黄绍箕参与议定章程,并赴沪发起,然其旨实宗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次年返京,充会典馆提调,二十四年授翰林院侍读。变法期间,以张之洞《劝学篇》进呈,奉旨饬各省刊行,实力劝导。复力陈兴学﹑育才为维新之要。戊戌政变时,蹈晦以自全。后擢左春坊左庶子,派充京师大学堂总办,出为湖北提学使。三十二年,赴日本考察教育,拟遵“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之旨,参以各国教育情形,辑《中国教育史长编》。未几卒。诗不多作,风格雅近张之洞。陈衍谓其诗“举止稳藉,语有称量,极似《广雅堂集》”(《石遗室诗话》)。汪国垣亦称其纪游诗“最工,能守唐宋诸贤矩矱”(《光宣诗坛点将录》)。其诗文后人辑录为《鲜庵遗文》一卷。生平见《清史稿》卷四四四,汤志钧《戊戌变法人物传稿》卷四《黄绍箕传》。(王飚)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