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吉安 |
释义 | 黄吉安 (1836—1924)名云瑞,以字行,晚号余僧。祖籍安徽寿春,后移居湖北江夏,至清代中叶入川居成都。幼时师从李江楼学,中童子试第三名。十八岁时,家道中落,迫于生计,遂投笔从戎,于军营中充任文书,随军流徙,辗转于武昌等地。三十岁以后离开军营,在各地县衙做幕僚。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四川壁山作幕,有上司过路,因不善逢迎,受到斥责,愤而辞职(一说县令贪婪,令其在办理粮赋征收时舞弊,不愿同流合污,愤而离去)。返成都,清贫度日。喜观剧,与艺人及票友结交。并编撰新剧本赠给扬琴艺人,演出后大受欢迎。后又将扬琴剧本改写为川剧剧本。光绪二十八年,应邀参加“戏曲改良公会”,专门从事改良川剧剧本的创作与整理。所著剧本世称“黄本”。朱丹南曰:“所谓‘黄本’,在当时是被人尊敬的称呼。其所以受尊敬,不仅是因为相传‘时人不轻易增减一字’,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及给川剧带来的重大影响”(《黄吉安剧本选·序言》)。段可情有诗赞曰:“蜀中作手有传人,史剧名家‘黄本’尊。一曲抗元《柴市节》,堂堂正气激情深”(《题〈川剧艺术〉》)。一生著有川剧剧本八十余种,四川扬琴剧本二十余种,“由于他多产,质量又高,人们把他誉为川剧中的莎士比亚”(谭清泉《黄吉安》)。其川剧代表作品有《江油关》﹑《柴市节》﹑《三尽忠》﹑《审吉平》﹑《闹齐宫》﹑《闹齐廷》﹑《春陵台》(又名《青陵台》)﹑《三伐宋》﹑《鞭督邮》﹑《衣带诏》﹑《绵竹关》﹑《朱仙镇》﹑《金牌诏》﹑《百宝箱》﹑《邺水投巫》﹑《林则徐》﹑《凌云步》﹑《木兰从军》等。扬琴曲本有《楚道还姬》﹑《破冀纳甄》﹑《击鼓战金山》﹑《清风亭》﹑《活捉三郎》﹑《香莲闯宫》等。四川省戏曲研究所选其优秀剧作十八种,辑成《黄吉安剧本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其代表剧作《百宝箱》经整理,改名《杜十娘》,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诗文作品大多散佚,仅有《余僧诗稿》六卷存世。生平事迹见马再知﹑骆渐衢﹑吕中《著名川剧作家黄吉安》(载《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小吉《川剧作家黄吉安》(载《草地》1956年七期)﹑谭清泉《黄吉安》(载《四川近现代人物传》)﹑朱丹南《黄吉安剧本选·序言》等。(梁淑安) |
随便看 |
文学辞典收录16408条文学常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古今文学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及分析,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工具。